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馬曉野 上海世界觀察研究院創建院長

「共同富裕」不意味着改革開放的轉向

2021-11-15

中國近來重新強調“共同富裕”,這是否意味着改革開放和“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的政策出現轉向?事實未必如此。

社會財富不平等是一個世界性問題。法國學者皮凱迪使用規範的方法研究了法國、英國和美國的不平等問題後,得出資本主義沒能解決平等問題的結論。歐美的社會思潮轉向進步主義,與這些社會在解決基本溫飽問題之後產生社會財富分配不平等有很大關係。

中國沒有做到共同富裕,但這與歐美髮達國家分配不公的產生有着不一樣的經濟基礎,這是一個基本差別。通過實踐我們知曉,公有制是均貧富的制度基礎,但並不是共同富裕的萬靈藥。我們還通過大規模的社會實驗搞明白了,在一定經濟發展階段,“分蛋糕”式的均貧富並不適合社會生產的各方面,在一定條件下還會或多或多少拖累生產者“做蛋糕”的積極性,導致社會生產效率的低下。在生產要素高度流動的國際環境下,“分蛋糕”與“做蛋糕”的政策平衡還會影響到一國的國際競爭力。

談到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農村改革,一般性的描述只講“包產到戶”,而海聞等細心的經濟分析學者發現,當初中國的農村經濟改革是始於“分蛋糕”。原來是交公糧賣餘糧,農民基本被劃定收成,改革後變成國家拿定收,糧食剩下都是農民自己的。這樣“分蛋糕”空前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當時的農業生產困局迎刃而解。

而允許鄉鎮企業、私營經濟發展,則是放開了“做蛋糕”的權利。通過政策調整讓人們對“做蛋糕”有了積極性,同時資本的積累開始加快,經濟發展速度也加快了。但是農業與製造業的價格“剪刀差”使得農業經濟發展滯後,這是任何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都難以避免的難題。

縱觀世界各種制度下的經濟發展過程,在資本、勞動力和政府之間分配財富的時候,勞動力總是處於相對弱勢,而且不得不在一定階段容忍強勢資本分得較大份額,或讓“有為政府”多拿一些,但由此也為經濟發展打下一定基礎。

在中國,政府投資是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工具。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中國的收入分配更多向資本和政府傾斜。而且,由於大量勞動力是離土不離鄉的農民,他們不能充分享受城市居民的社會福利和照顧,因此在“分蛋糕”時更處在弱勢。

但事物是發展和變化的,目前推動“共同富裕”的一大要素,就是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必須要有大的轉變。國內外經濟學家的一個共識是,下一階段的中國經濟需由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而增長模式的轉換,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由於中國的政策長期向公共積累和資本積累傾斜,勞動力一方分到的“蛋糕”不夠大,不足以支持發展的快速轉型。

因此,從經濟發展角度看,強調“共同富裕”,是過往經濟發展思路和相應社會分配製度的演進,是經濟發展路徑改革的續篇。它不應簡單被理解為要建設福利社會,如果那樣,就成了“分蛋糕”方式的改變。如果在理解和執行中走了樣,搞成對資本的剝奪或“三次分配”的狂歡,還會傷及“做蛋糕”的積極性。這樣的錯誤將是致命的,是改革的倒退。

外界的中國觀察家根據中國公有制經濟的內在性質猜想,中國是否在搞劫富濟貧?根據中國社會財富分配分析和對社交網絡的輿論觀察,這一擔憂似不是空穴來風。

但是,只要中國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政策手段牢牢瞄準做大蛋糕,改革就應該是更多地向做蛋糕的權利方面發力。而專註於做蛋糕權利的改革,在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消費驅動潛力的同時,會真正幫助擴大經濟內循環部分,會使得內外經濟循環平衡發展,也自然會大大減輕出口壓力,緩解外匯儲備對國內基礎貨幣的影響,還有助於減輕與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張力。中美關係諸緊張因素之一的貿易問題,也會遞次得到緩解。做好中國自己的事情,就會多層次的緩解國際關係的緊張因素。而且支持共同富裕的改革,在調整資本、政府和勞動之間的財富分配關係時,並不會受國際環境的掣肘。這也是與中國要求談判加入CTPTT,接受某些多邊紀律的意願是相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