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P26:全球應對氣候危機的「格拉斯哥之路」2021-10-28
唐新華(Tang Xinhua)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
COP26充滿機遇與挑戰,應對氣候危機能否取得成功,需要公平、公正、平衡地處理好當前全球氣候治理議題中的六大重要關係。
- 習近平聯合國講話的誠意與新意2021-10-08
俞邃(Yu Sui) 中國當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習近平聯大講話彰顯中國擔當責任和謀求合作的誠意,並提出富有新意的具體主張。
- 由易而難推進中美氣候務實合作2021-06-03
韓立群(Han Liqu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
中美氣候合作承載了大量政治期待,也面臨著巨大的政治阻力。如果兩國能夠經由氣候合作總結新經驗,進而對其他領域產生示範效應,這一合作就有望產生更大政治意義。
- 領導人氣候峰會召開在即,國際社會各有所期2021-04-27
楊璨(Yang Can)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能源問題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4月22-23日,美國總統拜登將組織召開領導人氣候峰會,會議以視頻方式舉行。
- 地球日氣候峰會牽動國際氣候治理進程2021-04-19
唐新華(Tang Xinhua)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
國際氣候政治博弈進入全新階段,中美兩國發表的應對氣候危機聯合聲明為全球氣候治理進程注入正能量,地球日氣候峰會也應秉持公平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推動落實《巴黎協定》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 改善中美關係的關鍵是尋求內政契合點2021-02-24
趙明昊(Zhao Minghao)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國論壇特約專家
拜登政府對待美國自身危機的態度為改善中美關係提供了有利條件。中美關係不是零和遊戲,兩國需努力從各自繁重的內政議程中尋求內政契合點,以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常軌道。
- 如何守住氣候變化承諾2020-12-24
魏尚進(Shang-Jin Wei)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金融和經濟學教授
隨着美國當選總統喬·拜登獲勝,以及中國、日本、歐盟和其他國家最近做出碳中和承諾,現在該是言行一致的時候了。也就是說我們不要再相互指責,而應當致力於制定統一的碳關稅與碳稅制度,讓全球的排放成本上升。
- 中國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2020-12-02
塗建軍(Kevin Tu) 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宣布,中國計劃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給氣候政策界帶來積極的強烈衝擊。歐盟應趁勢而為,使其2050年凈零排放目標具有法律約束力。
- 中國反對歐洲碳邊境稅,而非反對氣候變化措施2020-01-08
徐賽蘭(Sara Hsu) 「中國崛起資本預測」CEO
世界需要針對抗擊氣候變化出台一個強有力的多邊解決方案,中國對這一努力的支持至關重要。
- 2020年生物多樣性大會是中國引領世界的機遇2019-12-05
麗莉·哈澤爾(Lily Hartzell) 環境問題自由撰稿人
隨着《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將於2020年再次召開,是時候對過去十年公約的效力進行反思了。作為明年的東道主,中國可以推動各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採取更有力的行動。
- 中國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改變氣候戰略2019-02-11
麗莉·哈澤爾(Lily Hartzell) 環境問題自由撰稿人
中國已經從一個立場頑固的全球氣候談判參與者,轉變成世界舞台上的氣候承諾支持者。儘管美國的氣候政策有反全球化傾向,但中國和世界仍在認真應對全球變暖問題。
- 污水能夠拯救中國的城市和環境2019-01-14
達尼埃爾·內伯(Danielle Neighbour) 蘇世民學者
中國每年約產生3000萬噸有機污物,其中僅約1/5得到了適當處理。污染和資源短缺的致命結合如今威脅着中國城市的未來。美中兩國正在探索和試驗的污水處理新技術可以成為兩國亟需的合作與交流的重點。
- 中國做好取代美國氣候變化領導地位的準備了嗎?2018-12-19
彼得•比特納(Peter Bittner)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講師
特朗普總統去年退出巴黎協定的爭議之舉讓聯合國出現領導真空,中國準備取而代之。但中國能否令人信服地承擔這一責任呢?
- 中國在北極的影響力增加2018-11-26
謝莉·古德曼(Sherri Goodman) 威爾遜中心環境變化、安全計劃和極地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瑪莉索·馬多克斯(Marisol Maddox) 喬治·梅森大學國際安全碩士研究生
隨着全球變暖加劇,中國正日益將目光投向北極。其他國家有理由對此保持警惕。
- 如何動員私人資本參與氣候行動2018-10-30
阿瓦爾·哈蘭(Håvard Halland) 斯坦福大學斯坦福全球項目中心(GPC)訪問學者
林毅夫(Justin Yifu Lin) 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
多邊金融機構已致力於動員來自私人投資者的資本(主要通過所謂的混合金融)來為氣候行動融資並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如想獲得成功,這些機構自身可能需要開始更加像私人投資機構那樣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