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2020年生物多樣性大會是中國引領世界的機遇

2019-12-05
1205-4.jpg

許多專家都認為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正在發生。自恐龍之後,物種消失的速度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快,而今天所發生的滅絕事件是唯一一個因某物種而引起的,這個物種就是人類。

正如世界上的許多問題一樣,生物多樣性保護,或者說對地球上種類繁多的物種的維護,也有自己的聯合國公約。明年這個時候,中國將在雲南省省會昆明舉辦第15屆生物多樣性大會。許多人稱之為“巴黎式的生物多樣性大會”,認為它將成為生物保護界取得突破的時刻,將設定目標,提高公眾對100萬物種的認知。這些物種正因為人類的所作所為面臨滅絕的危險。環保主義者希望大會在其他方面也像巴黎協議一樣,考慮到氣候變化的問題,而不僅囿於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公約》於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峰會上首次達成。每十年,196個協議締約國就為世界制定一套新的保護目標,2020年將是下一次制定這類目標的時候。然而,前兩輪談判的預期結果並未實現。2010年達成的20個“愛知目標”當中,只有少數有望實現。而與此同時,1970年以來全球範圍內的動物數量減少了60%。這不僅使不起眼的生態系統處於危險之中,而且威脅到了我們自己的食物供應和生活方式。

在昆明的談判桌上有幾個主要問題。首先是設定未來十年的目標和2050年的中期目標。一項提議是確定目標,到2030年使全球30%的土地得到保護,這比“愛知目標”確定的17%有所提高。代表們還需要討論如何實現這些目標,包括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援助。另外,談判代表們還將討論透明度和問責制問題,譬如怎樣衡量各國實現其目標的進展狀況。

中國目前已有18%的土地被劃為保護區,它還按照新的“紅線”制度標誌了更多區域,以防止生態重點地區的經濟開發。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進展,因為中國佔有世界植物種類的10%、動物種類的14%,被認為擁有“巨大生物多樣性的國家”。 然而,中國需要在國內成就之外有更多建樹,要在昆明大會上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的捍衛者。作為東道主,中國有能力為大會定基調,並鼓勵其他國家提高參與水平。按照傳統,出席《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的都是環境部長和其他級別較低的政府官員,但要想取得重大進展,世界各國領導人必須展現他們對生物保護的支持。習近平主席可以以身作則,他的外交官也可以直接鼓勵其他國家優先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法國提供了一個好的例子,就像他們在《巴黎協定》達成之前那些年所做的,培養公眾注意力聚焦於聯合國的重要會議。但生物多樣界可以從巴黎進程中學到更多的東西,而不僅僅是如何提高雄心壯志和獲得更多的關注。生物多樣界和氣候界長期以來都是孤島,但氣候變化問題過去幾年已經受到大多數人的關注。然而,這兩個問題是不可逆轉地聯繫在一起的,為了有效加以應對,我們必須對它們有所認識。舉例來說,它們的起因有重疊之處:土地利用的改變導致棲息地被破壞,這是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頭號動因;土地利用的改變也使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因為樹木被砍伐,對未來碳排放的捕獲受到阻礙。隨着氣候危機的加深,極端溫度和天氣事件將給棲息地帶來不可逆轉的變化,使那些物種無法遷移或適應,從而瀕臨滅絕。

所幸,這兩個問題起因之間的聯繫,意味着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通常也適用於另一個問題,這是中國深知的雙贏。氣候變化問題上“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可以無所不包,從重新造林到利用天然濕地減緩洪澇,或是其他任何措施,在緩解或應對氣候變化影響的同時,幫助一系列物種主要棲息地的保護和再生。根據最近一項頗有影響力的研究,這種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有可能實現減排30%,從而完成《巴黎協定》的2030年目標。今年9月,在紐約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上,中國受邀主持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工作流程,並分享了他們在重新造林等解決方案上的豐富經驗。從2005年到2018年,中國的森林蓄積量增加了45.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國土面積的23%。這一努力使中國的凈排放通過碳匯造林而下降,防止了水土流失,並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恢復了退化的棲息地。中國還實施了一些項目,以提高農業活動效率,保護土地水分和養分,增加土壤發揮碳匯作用的潛力。

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記錄並非完美。污染、毀林和偷獵使中華白海豚、穿山甲、大熊貓、華南虎和獨角犀等物種瀕臨滅絕;重新造林被批評為只創造單一植物,而不是豐富多樣的棲息地;中國消費者對象牙等製品的需求推動了世界各地的偷獵,因而臭名昭著。不過,第15屆生物多樣性大會為中國開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時代提供了機遇,這個新時代的定義是與緩解和應對氣候變化努力相協調,同時有遠大目標和高層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