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在烏克蘭獲勝?美國。2023-02-17
樊高月(Fan Gaoyue) 四川大學客座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退役大校、前首席專家
美國是俄烏衝突的最大贏家。它正在利用此次衝突加強和升級本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其他人都輸了。衝突現在看不到結束的跡象,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衝突持續的時間越長,美國得到的好處越多。
- 評美國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新規2023-02-13
吳正龍(Wu Zhenglong)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
新規意在封堵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進一步拉大中美之間的差距。這是一把雙刃劍,在重創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同時,也將給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半導體產業帶來巨大衝擊。
- 跑贏「田徑賽」需超越中美雙邊競鬥2023-02-13
達巍(Da Wei)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國際關係學系教授
在高度重視美國對華挑戰的同時,應考慮超越中美雙邊競鬥,將重心放在維護和提升中國與世界的全面聯通之上。
- 中美不應讓一隻氣球破壞雙邊關係2023-02-09
道格·班多(Doug Bandow) 卡托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在美國大陸上空發現的中國偵察氣球,引發了今年美國和中國發生直接衝突的猜測。美國在過去和現在與霸權強國的權力鬥爭表明,在緩和美中關係方面存在着缺失的環節。
- 中澳關係:峰迴路轉,柳暗花明?2023-02-07
郭春梅(Guo Chunmei)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東南亞和大洋洲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
工黨政府上台以來,中澳關係可謂開局良好,但有鑒於澳所面臨的結構性難題,實現中澳關係持續穩定、向好仍然在路上。
- 打破「繭房效應」,讀懂中國外交2023-02-06
易凡(Yi Fan) 駐北京時事評論員
要了解西方如何看待中國,暢銷書書名是很好的切入點。2015年美國最暢銷的書是《百年馬拉松: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超級大國的秘密戰略》,2017年《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
- 美國減少對華供應鏈依賴的路徑與困境2023-02-03
馬雪(Ma Xue)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
美國調整所謂「戰略產業」的供應鏈,是要遏制中國創新趕超,以維持重大技術的經濟紅利,以及由此造就的軍事與國家安全優勢。但美國政策面臨的諸多困境限制其實施的範圍、程度和可持續性。
- 2023年中國外部安全風險展望2023-02-01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CISS)(Tsinghua University』s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nd Strategy)
明於憂患、研諸險阻是智庫的使命。當下國際體系正經歷冷戰結束以來最劇烈的變動,過去四十年人們習以為常的和平、開放的國際環境遭受嚴重挑戰,研判國家未來一段時間面臨的外部安全風險是智庫職責所在。
- 披着經貿外衣的美台官方互動2023-01-20
朱松嶺(Zhu Songling)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
麥卡廷率團訪台是披着經貿外衣的美台官方互動,是拜登總統違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違背中美元首會晤承諾的事件。
- 美國內部極化將是影響中美關係的長期因素2023-01-20
李岩(Li Ya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在內部極化和對立成為美國政治社會常態的背景之下,行政當局難以掌控對華政策。隨着內部極化和對立越來越廣泛,不排除美國兩黨利用中國議題來緩和內部撕裂的可能性。
- 北美峰會:「隱形的」中國議題2023-01-20
陳積敏(Chen Jimin) 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北美領導人峰會主要聚焦該地區事務,但美國並沒有將其局限於地區層面,而是從服務其大國競爭尤其是對華競爭的戰略層面加以運作和考量。
- 中菲關係攸關南海穩定與亞太和局2023-01-18
翟崑(Zhai Kun)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2022年底2023年初,越南領導人阮富仲和菲律賓新任總統小馬科斯先後訪華,形成一個促進中鄰關係,穩定南海局面的外交活動小高潮。
- 中國外長新年首訪非洲:新面孔傳承老傳統2023-01-17
賀文萍(He Wenping)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新任外交部長秦剛去年底剛剛從華盛頓駐美國大使的崗位上回到北京,僅僅一周多的時間,又馬不停蹄前往非洲進行其上任以來的首次出訪。
- 美日2+2框架中的外交軍事化傾向與東亞安全2023-01-16
張雲(Zhang Yun)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東亞要實現可持續的安全,就必須讓「外交對話成為實現地區安全的首要渠道」,並讓這一成功歷史經驗作為地區共識不斷深入人心。同時,要警惕和防止以軍事威懾力為基礎的安全觀在本地區擴散。
- 評朔爾茨的外交理念2023-01-16
吳正龍(Wu Zhenglong)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
朔爾茨文章所闡述的世界觀、角色觀、中國觀和中德關係觀是積極面大於消極面,展示了改善兩國關係的積極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