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匯聚歐洲 27 國見解,編織有凝聚力的中國地緣政治願景

2024-01-03

由於缺乏一致的歐盟政策,以及各國對華計劃存在差異,歐洲的多層面對華戰略遇到障礙。這一戰略的複雜性,可能妨礙一致且相互關聯的對華立場的形成,需要更仔細地加以審視。

一、歐盟成員國對華關係錯綜複雜

歐洲國家擁有不同的對華立場,包括全面的國家戰略以及各類臨時措施。歷史聯繫、經濟利害關係、安全考慮、中國以往的報復行動以及主流政治意識形態等,都是影響這些立場的因素。

有兩個值得注意的例子:中國通過歐盟11個成員國參與的“一帶一路”倡議增加在歐洲的影響力,以及涉及中東歐國家的“16+1”框架。這些機制引發外界對北京擴大自身影響力的擔憂,認為這對歐洲團結和凝聚力構成潛在威脅。因此,各國可能會重新評估其對這些項目的參與,以維護主權,應對對中國的過度依賴。目前,16+1模式已變為14+1,預計2023年底“一帶一路”倡議將發生重大變化,其中包括意大利的退出。

新出現的模式表明,歐洲國家正在中國以外尋求經濟多元化,特別是在涉及供應鏈依賴性和關鍵資源供應脆弱性的地方。評估歐洲國家以怎樣的規模同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和越南等亞洲其他經濟體探索貿易和投資前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它們如何增強經濟韌性和區域參與。

此外,通過研究這些因素,歐洲機構可以更好地理解各成員國的重點工作,並確定歐盟可以展開合作或者存在緊張關係的領域。

二、歐洲對華關係國家戰略支離破碎

目前,只有四個歐盟成員國制定了對華關係國家戰略。然而,它們更像是立場文件,而不是具有嚴格約束力的策略。荷蘭在2013年率先出台,並於2019年修訂了《荷蘭與中國:新平衡》。同年,瑞典通過了《溝通》。2021年,芬蘭推出了《政府對華行動計劃》。德國則通過《2023年對華戰略》,鞏固自己的對華立場。與此同時,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成員國挪威和瑞士也制定了對華政策。

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歐盟重要成員國缺乏明確的官方戰略。這一缺陷意味着需要將它們官方文件和聲明裡的零碎細節拼湊起來,才能了解它們的立場。這種戰略方向的缺乏,削弱了各國政府內部和整個歐盟內部的政策一致性。例如,像西班牙這樣的國家完全就沒有對華戰略,儘管中國是其主要貿易夥伴。

2023年,一些國家開始制定非官方或者不完全的對華戰略。歐洲中國智庫網絡(ETNC)2023年7月的一份彙編報告顯示,目前三個歐盟國家(愛爾蘭、比利時和奧地利)正在制定相關“針對中國的做法” 。此外,七個國家(法國、西班牙、捷克共和國、希臘、立陶宛、丹麥和拉脫維亞)把與中國相關的考慮因素,納入更廣泛的(分類的)和涉及特定領域的戰略。相反,儘管貿易上嚴重依賴中國,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等少數國家尚未在其政策議程中重視中國。

7eb2565ac5d7c55b347e375d90445c8e.jpg

資料來源:ETNC,2023 年 7 月

三、案例研究:德國首份對華戰略

中國傳統上傾向於與歐盟成員國進行雙邊接觸,即採用“分而治之”的策略,而不是與歐盟進行集體交往。在中國看來,歐洲是以德國、法國為代表的雙頭蛇。法國處理美中緊張局勢的技巧,使其在解決地緣政治問題上很有吸引力。而過去七年,德國一直是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由於雙方貿易和對工業供應鏈的依賴,這一身份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

但是,目前只有德國擁有正式的對華戰略,這一點值得特別關注。德國在歐洲擁有相當巨大的經濟影響力,是強大的工業中心和出口大國。它的政治影響力源於其作為歐盟核心成員發揮的關鍵作用,歷史上制定了各類政策並推動了歐洲一體化進程。因此,德國對華採取的立場至關重要。

德國的目標最初是“以貿促變”,旨在引導中國走向民主軌道,但最終失敗。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目前德國更容易受到中國貿易的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德國重視商業因素,似乎限制了其對華政策的政治操作空間。

2023 年 7 月,在中遠海運集團完成入股漢堡港碼頭的交易,以及中國總理李強訪問柏林後,德國公布了其首份對華戰略。該戰略體現了多數德國人的想法——不包括最激進的派系。

該戰略反映了全球形勢的變化,審視了中國在習近平領導下不斷變化的影響力。它優先考慮擴張供應鏈和出口市場,發現薄弱環節,最大限度地減少外部干擾,並增強德國公司對在華開展業務的相關風險的認識。其目的是保障出口,並防止不正當的技術轉讓,特別是敏感的軍民兩用技術或者安全技術的轉讓。

德國四個地域在對華立場上存在鮮明區別:北方強調納入整體歐洲視角,包含合作立場;在南部,德國政府的觀點佔主導地位,反映的是國家立場;在東部,對華戰略較為警惕,優先考慮與德國最重要的商業夥伴建立牢固的貿易關係;西部關注錯綜複雜的政治問題,特別是人權以及獨裁國家與民主國家之間微妙的相互作用。下面這句話概括了這一令人費解的現實:“與中國的系統性競爭,並不意味着我們不能合作。”

德國對華政策所提供的方向是顯而易見的,但將其轉化為具體政策卻面臨著挑戰。德國的目標是在管理風險的同時進行合作,警示中國利用“經濟和技術依賴”獲取政治利益的戰略目標。根據其最近發佈的國家安全戰略,它強調中國追求“地區霸權”和重塑全球秩序的意圖挑戰現有的國際準則,同時還夾雜其對中國在三個地區“嚴重侵犯人權”以及參與“經濟和學術間諜活動”的擔憂——這是英國同樣關心的重大問題。該文件斷言中國“非法干涉”(三次)和“跨國鎮壓”,並強調中國的做法產生直接安全影響,例如北京-莫斯科聯盟。

儘管該戰略明確了加強歐洲團結以應對中國的意圖,但更具體的步驟尚未確定。例如,其重申的“去風險”比歐盟委員會在《歐洲經濟安全戰略(2023)》中的做法更為溫和。德國宣稱致力於加強歐洲協調,這突顯了其複雜的外交平衡行為——這種平衡行為往往優先考慮維護德國的利益,有時會損害歐盟的整體前景。鑒於德國對中國貿易的依賴,以及它在歐盟框架外與中國協調一致的歷史傾向,在如何影響歐洲方面,德國面臨著挑戰。它必須增強自己的可信度,才能讓其他26個國家相信它是認真的。此外,中國通過新華社表示認為,德國難掩“防華”基調。中國大使館則駁斥了“競爭對手”和“系統性競爭對手”的看法,稱其“不符合客觀事實”。

最終,對華戰略的重大進展取決於熟練的政治領導——迄今為止這並不是肖爾茨總理的明顯優勢。最近的選舉以及極右翼政黨選擇黨(AfD)的支持率不斷上升,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最近的民意調查顯示,該黨目前擁有超過 20% 的選票,使其成為第二大黨。

四、中歐交往的優先事項和挑戰

三個關鍵方面說明了歐洲與中國接觸時面臨的情況。首先,重視某些以國家為中心的協議,而不是歐盟統一審議,使得中國能夠利用歐盟國家的分歧。這就意味着,成員國應避免雙邊主義。然而,已經出現了與此相反的趨勢。其次,歐盟的實力依賴於加強內部和外部的步調一致,對華戰略的不一致性削弱了歐洲立場,使得中國有選擇地接觸歐盟國家。第三,歐洲對中國採取團結一致的態度,才能形成強大的陣線,挫敗中國挑動國家相互競爭的伎倆。

目前,許多成員國認識到了中國帶來的挑戰。然而,就富有成效的集體議程達成共識仍然存在困難。兩種策略可以緩解這種情況。首先,歐盟機構可以建立與中國接觸的共同原則,避免搭便車。其次,鑒於其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德國和法國完全有能力在領導歐洲時發揮關鍵作用。當前,需要轉變單邊行動,利用有利的對華關係。這些國家的任務是體現歐盟的利益,以及帶頭加強內部合作,特別是在對華政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