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沈聯濤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 肖耿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

中國:在試驗中發展

2015-06-19

五年前,很少有人預見到中國能有阿里巴巴、百度、騰訊和搜狐四家企業進入全球互聯網公司十強(按訪問量),也沒人預見到中國會出現華為、小米這樣的創新型跨國公司。多數人更想不到的是,中國越來越多地提供全球性公共品,比如“一帶一路”戰略就旨在提供將歐亞地區連為單一大市場所必需的基礎設施。

更吸引人的新消息是,雖然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中國(包括香港)今年以來首次公開募股(IPO)總金額已經達到290億美元,幾乎是美國市場IPO融資額的兩倍。

無論用哪種指標衡量,中國的創新速度和創新規模都在增長。這一切為什麼會發生?為什麼發生在今天?

答案就在於,中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包括貪腐、污染、難以為繼的地方債務、鬼城、影子銀行、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以及政府對經濟的過度監管。當然,沒人認為上述這些對中國有利,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些挑戰為改革增添了緊迫性,併產生了深遠影響。事實上,這些挑戰帶動的轉型規模是傳統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無法反映出來的。

中國長期以來都在全國和地方層面實行以市場為導向的結構性改革,否則它不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成功的關鍵是持續不斷進行試驗,而且它對這一信條的追求似乎愈發執着。

例如,電信、公路、鐵路、航空和海上運輸的網絡化,使中國成為全球耐用消費品生產樞紐,分銷能力大為提升。最近中國開始以同樣模式發展立足於知識、更具創新性的經濟,這種經濟的增長將由服務業和國內消費來驅動。

這麼做的結果是中國越來越重視所謂“殺手級應用”,也就是競爭、科學、產權、現代醫學、消費主義和勤奮工作的倫理觀。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認為,西方就是靠這些“殺手級應用”崛起,並成為今天的經濟主導力量。通過改善政府管理,加強問責機制以及擴大公共品投資,中國尤其在推動市場競爭、促進科學與創新方面取得了進步。

最重要的是,儘管中國的具體目標已經改變,決策者們仍堅守迄今為止行之有效的試驗方法。在基礎教育、開放科學與創新、先進的電信基礎設施投資和智能手機製造技術等因素的共同推動下,中國的電子零售和互聯網產業突飛猛進。這種開放創新,加上有人所說的寬鬆的監管,使阿里巴巴這樣的平台在整合支付與物流方面領先諸多西方對手。

中國這種“從實踐中學”的方法將繼續為新出現的問題提供創新性解決方案。比如面對勞動力減少,政府加大了對機械人自動化和其他提高生產力的技術的投入。2008年以來,中國實際工資的年平均增幅超過15%,中國領導人希望工資上漲對中國競爭力的影響,最終能被由生產力拉動的經濟利好抵消,而且國內消費也迫切需要增加。

當然,中國的做法也帶來過巨大壓力、挫折和失敗,房地產、信貸和股市泡沫就是證明,它導致了鬼城、地方壞賬和股價波動的出現。但是,引起這些問題的決策措施,如土地管理權下放、允許市場決定人才、貿易、投資和資本的流動方向,卻又是取得進步的關鍵。

中國領導人很明白這一點,他們並沒有逃避風險,而是隨時準備改變失敗的政策,如果必要他們也願為錯誤付出代價。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說明國家已經建立了儲備金,因此,中央政府有財政空間去承受犯錯的代價。

今天的反貪腐運動應該是中國領導人為矯正以往政策的消極後果所作出的努力。它採取的辦法是雙管齊下,政府將部分國有企業私有化,以便讓市場競爭來約束企業管理者的行為,而其他那些國企(通常規模較大)的管理者作為公務員要遵守日益嚴格的公共責任規則,以及黨的紀律。本月早些時候,習近平主席又宣布了一系列新措施。

中國政府正冒着非常大的風險,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規模和複雜程度推動結構改革。幸運的是,中國既有經驗也有資金進行下一階段的結構性轉型試驗。

全文翻譯自《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標題 Experimental China (2015-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