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尹承德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

推進中美關係重在講信用

2015-06-04

日前,美國務卿克里訪華,取得顯著成果。習近平主席等中方主要政軍高層和外交領導人與之五次會晤。不尋常的安排凸顯了這是一次不尋常的訪問。雙方就深化與擴大關鍵性雙邊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和重大國際與地區問題達成廣泛共識,為今年中美關係頭等大事習主席9月訪美作了良好鋪墊。

克里此訪的突出亮點是雙方深度增強了戰略互信,尤其是美方澄清了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有助於消減雙方可能產生的誤解誤判。克里強調美中不是戰略對手,而是共促發展的夥伴。他還針對近期媒體有關美軍方人士聲言美將派艦機入巡中國南海島礁12海里進行抵近偵察,可能引發中美擦槍走火的報道,指出這些媒體所援引的說法“不是美國政府的政治決定”,美國在南海問題上不選邊站隊,對南海問題當事國一視同仁。如果美方能在行動上信守克里國務卿申述的這種明智立場,將十分有利於緩和南海事態和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也不立。周恩來總理1972年在與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舉行中日建交談判時,曾贈田中角榮六個字:“言必信, 行必果”。 這六個字也是中國外交的信條和座右銘。中國對美國像對待所有其他國家一樣,從來信守承諾,從未做違背承諾和有損美國之事。應該說,美國基本上遵守了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確立的一些基本原則,這是兩國關係總體上能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但它誠信明顯不足,在中美關係的不少問題上言與行是兩張皮。舉其大者:奧巴馬總統多次指明一個強大、穩定、繁榮、和平發展的中國對美國不是挑戰而是機遇,但美國國防部每年都發表有關中國軍力評估報告,年年重彈中國威脅論老調。中美建交公報明確規定兩國關係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但美國卻在台灣、香港、西藏、新疆和人權等中國核心利益問題上堅持干涉中國內政。美國政府多次在東海和南海島嶼爭端上聲明不持立場,不選邊站隊,卻又自食其言拉偏架,甚至支持某些國家侵犯中國的領土主權。美國政府多次承諾要解禁民用高科技產品對華出口限制,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卻遲遲未見行動。如此失信,使中美達成的許多重要共識化為逝水,嚴重障礙了兩國關係的正常發展。

美國對華信譽低,主要是冷戰思維作祟。在其影響下,美國認為中國的崛起犯了它的兩個大忌。一是認為中國強大會挑戰以至取代美國的獨超地位,動搖它主導亞太和稱霸世界的基礎。二是認為社會主義中國的強大及其發展模式的國際影響擴展,將挑戰以至動搖美及西方賴以安身立命的資本主義制度。這些純粹是誤解和過時的政治成見與偏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永遠不稱霸不爭霸,也不謀求地區主導權,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從不搞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輸出,並主張包括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在內的不同文明和諧相處,和平共存,不主張誰壓倒誰,誰戰勝誰,反對文明衝突。中國一以貫之地以實際行動兌現這些主張和承諾,誠信為天下所公認。美國對華疑忌與偏見完全是建立在沙堆之上,根本站不住腳。正是出於意識形態偏見,美國才對明明能導致雙贏的兩國達成的原則、協議、共識採取自取所需的態度,對己有利者則從之,不利者則違之。美國認為這樣做可收損害對手利益自己之效。殊不知這樣做損人又損己,變雙贏為雙輸,太不明智。

唯誠信才有互信,唯互信才能真心交往,真誠合作,共謀雙贏,這也是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必要條件。希望美國同中國一樣,以去年10月奧巴馬成功訪華和習主席即將對美的歷史性訪問為契機,珍惜兩國元首互訪的重大成果,深化誠信意識,既說得好,有做得好,共創中美關係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