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周波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國防部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安全合作中心前主任

中國向西,印度向東

2015-04-21

海上絲綢之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中巴經濟走廊、中國潛艇在斯里蘭卡港口停泊……在印度洋,人們從未像現在這樣感受到中國的實力。

如果有哪個國家關注所有這些進展,那只能是印度。與斯里蘭卡、孟加拉國、馬爾代夫和巴基斯坦不同,這些國家都對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倡議表示歡迎,而印度的態度謹慎又充滿疑慮。印度總理莫迪最近出訪塞舌爾、毛里裘斯和斯里蘭卡,很大程度上是為抗衡中國在印度周邊日益增加的影響力。儘管與斯里蘭卡只相隔一條窄窄的海峽,這卻是印度總理27年來首次訪斯,對塞舌爾的訪問更是34年來第一次。

印度能做什麼?首先,中國的參與主要是在經濟領域,特別是基礎設施。其次,印度也可以是受益方。印度自己也參加了中國-孟加拉國-緬甸-印度經濟走廊談判,而且它是亞投行創始成員。這兩者都是由中國發起的。

印度最關心與所謂中國“珍珠鏈”戰略有關的安全問題。“珍珠”指的是中國沿緬甸、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建造的海軍基地或電子竊聽站。自從美國某防務承包商2005年杜撰這種說法後,十年已經過去,但印度洋里根本找不到這些“基地”。最有力的證據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艦船在亞丁灣和索馬里海域參與打擊海盜行動六年之久,至今沒有任何自己的基地。印度海軍也參與打擊海盜行動,並與中國海軍協同合作,兩國在“共享共識、降低衝突(SHADE)”多國框架下與大約20個國家的海軍協調行動。2011年5月,印度海軍曾幫助營救中國商船富城號,而中國海軍也多次為包括印度在內的外國船隻護航。

既然無需戒備中國在印度洋的存在,那麼應當怎樣看待印度提出的如果印度洋不屬於印度,則南中國海也不屬於中國?換句話說,中國能接受印度在亞太地區的存在嗎?

印度政府1991年開始採取“向東看”政策,其初衷是培育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與戰略關係,抗衡中國的影響。20年後,這一戰略被批評為太表面化,特別是與中國的巨大成就相比。中國現在是12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是印度的第二大貿易夥伴。莫迪總理上台後把“向東看”政策重新命名為“向東行動”政策,希望印度將來對東方不是“看”,而是有所行動。

要想不讓印度的新政策變成另一個口號,“向東行動”必須包括中國。中國沒有做任何事情反對印度進入亞太地區與東南亞國家進行政治、經濟甚至軍事合作,如與新加坡舉行聯合海上軍演,或與印尼聯合巡邏。事實上,中國和印度都是東盟地區論壇(ARF)和東盟防長擴大會議(ADMM+)成員,兩國也舉行過多次反恐聯合雙邊演習。

中國唯一擔心的,是印度可能被唆使在南海爭端中發揮“更大作用”。近年印度似乎在這方面發出了更多聲音。2011年9月,印度國有石油天然氣公司在中越兩國有爭議海床進行鑽探。2014年莫迪總理訪問華盛頓的時候,與美國發表聯合聲明提及南海的航行自由。2015年3月,新加坡防長黃永宏請求印度在南海發揮更大作用。

可以理解印度對南海局勢的擔憂。不管怎樣,印度與東南亞有廣泛的歷史與文化聯繫,印度50%以上的貿易要經過馬六甲海峽。但作為一個以不結盟為核心外交政策的國家,印度應該遠離中國與某些東盟國家的領土糾紛。根據中國-東盟聯合聲明,爭端只能由有關各方通過友好協商方式解決。對有關中國的爭端,印度不應有任何看上去支持東盟聲索國的言行。

在航行自由問題上印度也應該小心。這是一個棘手法律問題。中國和美國都同意航行自由,但有不同的解釋。中國認為軍事行為,如美國海軍在中國專屬經濟區的抵近偵察和監視,不能簡單歸類為航行自由,而且航行自由不能侵犯沿岸國家的國家安全利益。而美國堅持軍事活動屬於航行自由的範疇。事實上,印度和中國及巴西、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其他20個國家一樣,反對外國在自己的專屬經濟區從事軍事活動。由於中國和印度在這方面觀點相似,印度站在美國一邊就很令人費解。

印度洋對中國很重要,正如太平洋對印度很重要。作為全球化的結果,很多人認為印度洋-太平洋時代已經來臨。我們應該期待印度洋-太平洋有更多空間讓中印兩國和睦相處,而不是雙方在彼此的“後院”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