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
- 如何理解中美知識產權難題2018-03-27
帕特里克·孟迪斯(Patrick Mendis) 哈佛大學副研究員
喬伊·王(Joey Wang) 國防分析家
在當前中美貿易關係有關知識產權的爭議中,有幾個重點驅動因素必須更好地加以理解:「竊書不算偷」這句中國老話所體現的文化意涵,以及「中國製造2025」倡議。
- 中國的創新會超越西方嗎?2018-03-09
埃德蒙德·菲爾普斯(Edmund Phelps)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中國商人和企業家越來越顯示出,他們不僅有適應新機遇的創業幹勁,也渴望並有能力為自己創新,而不是簡單複製現成的東西。
- 戳破美中貿易逆差神話2017-09-11
吳建民(Dominic Ng) 華美銀行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美中貿易關係無疑存在問題,但目前官方公布的美中貿易數據極不準確。這些數據是基於二戰後達成的過時的數據採集和計算方法,它們並未適度更新以反映當代全球經濟。
- 向中國產業戰略學習2017-05-31
理乍得·科薩爾-懷特(Richard Kozul-Wright) 聯合國貿發會全球化與發展戰略部門主任
丹尼爾·普恩(Daniel Poon) 聯合國貿發會經濟事務官員
「中國製造2025」有時被描述為守舊的、自上而下的重商主義行為及進口替代政策,但這種解讀忽略了中國在產業和金融政策上的積極嘗試。事實上,該實驗或許能為其他國家提供政策評估與創新的寶貴經驗教訓。
- 中國軍工產業發展與美國利益2017-03-15
理乍得·魏茨(Richard Weitz) 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雖然中國經濟放緩,但中國政府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卻打算到2025年耗資3000億美元,實現關鍵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自給自足。眾所周知,美國對中國龐大軍力建設的規模與不透明深感不安,而最新的事態有可能導致特朗普政府不斷阻撓俄羅斯向中國轉讓軍工技術,同時維持歐盟對中國的武器禁運,以便美國的武器和其他出口產品在全球市場上更有競爭力。
- 美中去工業化:歷史會重演嗎?2016-11-22
克里斯托弗·A·麥克納利(Christopher A. McNally) 美國檀香山查明納德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
全球化和技術變革的綜合影響使美國大片地區「去工業化」。去工業化的結果是,需要中低技能的高薪製造業工作崗位變得稀缺,一些地區中產階層被摧毀,進而引起人們政治上的不滿,這是美中兩國工人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
- 中亞大巴扎:北京的軟實力2015-12-07
凱梅爾•托克托姆舍夫(Kemel Toktomushev) 中亞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已成為中亞主要貿易夥伴,這一成就主要在於Dordoi巴扎在該地區的成功。然而,要在中亞地區提高公眾形象,縮短軟實力差距,北京還有大量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