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美中去工業化:歷史會重演嗎?

2016-11-22

唐納德·特朗普出人意料當選第45任美國總統讓許多人感到頭痛。從冷漠的精英到愚蠢的選民,諸多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麼他會獲勝。但最現實的觀點,就是全球化、技術變革和政府政策改變所帶來的綜合影響導致了美國大片地區“去工業化”,尤其明顯的就是“銹帶”——從賓西法尼亞、新澤西、紐約州向西延伸到威斯康星這片地區。

S1.jpg

去工業化的結果是,需要中低技能的高薪製造業工作崗位變得稀缺,一些地區中產階層被摧毀,進而引起人們政治上的不滿。毫無疑問,里根時代以來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助長了生產向發展中國家——主要是墨西哥和中國——大規模轉移。技術的飛速發展也起了主要作用:自動化剛好取代了上世紀80年代以前美國製造業最常見的那些技能。

美國工人因此受到來自兩方面的壓力。由於側重於技能的技術變革開始取代大量工人,中國進入了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並成為世界工廠。2000年以來,美國製造業的就業崗位減少500萬個。不過在同期,製造業的總體產出實際增加,美國仍然是世界第二大製造國(現在排在中國後面)。

讓美國藍領工人感到壓力倍增的還有政府的政策,它導致社會援助減少,新興產業內工會的地位降低,並出現一大波新移民。生產轉移和技術變革使高薪工作崗位喪失,並不為美國一家獨有,最發達經濟體都經歷過。正如英國脫歐所證明的,民族主義和孤立主義的民粹主義在發達國家日漸興起,他們追求的是全球化特別是大規模移民和自由貿易的逆轉。

在發達經濟體快要結束這一轉型的同時,全球化最大受益者中國也步入它的初期階段。中國製造商承受着勞動力成本增加和更多監管的掣肘,為尋找更低工資和更寬鬆的環境,服裝紡織等行業的低端製成業務已經向海外轉移。中國會和美國一樣,面臨引起政治不滿的快速去工業化,並出現社會問題及社會亂象嗎?

S2.jpg

當然,從本質上說問題是類似的,但歷史不太可能重演。中國政府已經深刻意識到產業空心化將如何阻礙經濟發展,讓國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據世界銀行統計,上世紀60年代的101個中等收入經濟體當中,只有13個到2008年的時候成為高收入經濟體。

為避開這一陷阱,中國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謀求同時推動資本更優配置、產業創新、持續城鎮化和以消費為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這些政策的核心是通過實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計劃,防止去工業化現象的出現。

一方面,涵蓋一切的“供給側改革”旨在解決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即鋼鐵、鋁業等多數國有重工業部門巨大的產能過剩。另一方面,2015年公布了“中國製造2025”總體規劃。該規劃參照的是先進工業化經濟體的計劃,尤其是德國“工業4.0”戰略。中國的目標是通過實現製造業自動化、工廠管理數字化和“物聯網”,抓住“第二次機器革命”時代的機遇。

這些政策彙集到一起,預示着中國產業的根本性轉型。對於積重難返且污染嚴重的重工業,以及勞動密集的“血汗工廠”,取而代之的將是自主創新和把重點放在10個優先領域的製造業,其中包括機械人、新材料、疊加產業、大數據及其他先進的製造與IT產業。

舊產業是最大的挑戰之一。和美國一樣,在中國,許多城鎮的主要就業機會和收入依賴一家或幾家企業。這類企業型城鎮在東北和北方省份尤為常見,如河南、河北、山西和遼寧。隨着缺乏競爭力和污染嚴重的“殭屍企業”逐漸關閉,這些城鎮可能出現大的社會問題。

S3.jpg

據估計,僅今後兩三年里,失去工作的工人就將達到500萬到600萬。但中國政府決心避免出現大規模裁員,並可能為地方政府提供財政資金,用於再培訓、養老金支付和其他社會援助計劃。中國政府還排除了大規模的私有化政策。國家希望企業的關閉重組在社會與經濟方面都是可行的。

“中國製造2025”的關注重點是中國未來轉型過程中較亮麗的一面,它的意圖在於通過調整生產,使之在社會和環境方面更加可持續。由於中國面臨的重大人口變化將使它的勞動力減少,“機械人取代人類”這個口號變得越來越引人注目。中國有望到2018年成為最大的工業機械人使用國,超過日本、韓國、美國和德國。很簡單,中國要想僱用技能越來越強的熟練工人,如果沒有大批機械人,它就得建立一支比現有人員或機械人都強的勞動大軍。通過3D打印和人工智能等其他自動化技術發展混合型機械人,中國就可以保持住它的製造業優勢。

中國企業家也在迅速開發本國的機械人產業,雖然目前多數製造商在精密度上仍遜於世界頂級製造商,但它們正在追趕。而且,美的這家廣東白家電製造商兼并德國機械人製造商庫卡,說明一些中國企業只要花錢就可以買到先進技術。

隨着勞動力持續短缺,特別是在沿海出口省份,人們希望對自動化、數字化和創新的強調不會引發大的社會問題。例如,美的的目標是把白家電組裝線上的工人削減60%到80%,同時向更高附加值業務邁進。但問題在於如何能在短時間內對一代工人進行再培訓,使他們具備新技能。“第二次機器革命”時代工人會減少,但他們必須有更優的資質。

與其他國家一樣,中國的產業轉型將付出巨大的社會成本。但中國擁有的幾個優勢將使它的經歷有別於美國。首先,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了許多國家成功管理轉型的先例,比如德國。中國的計劃就是在有意識地模仿這些先例。其次,這樣做的直接結果就是中國擁有一個計劃,雖然很大程度上不完美,但中國政府制定出了在收縮調整舊產業的同時推動新產業發展的路線圖。第三,中共對社會動亂的擔心高於一切,為了減輕轉型帶來的衝擊,政府很可能提供大量補貼。何況,中國的重工業不可能向海外轉移,它要做的是降低產能,提高機械化水平。所以不是所有工作崗位都會流失。

最後,中國有時間,也有自身規模。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製造國,還有快速發展的國內市場。中國製造體系的活力已經產生不容小覷的技術進步,一些產業開發出頂尖技術,如高鐵、太陽能電池板和造船。由於中國對勞動力的再配置沒什麼限制,使用機械人和其他節省人力的技術幾乎沒有阻礙。

這並不意味着不會出現大的社會問題甚至局部動蕩。但中國對轉型的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同時還有各式各樣的手段和他國經驗,因此它的表現將有別於美國:只有部分低技術勞動密集型生產會向海外轉移,較高增值業務肯定會留在國內。

除此之外,中國對低技術移民有嚴格限制,它的勞動力在快速減少,所有這些都會讓情況迥然不同。人們在美國見到的那種幫助特朗普贏得大選的地方性貧困並不帶有普遍性。中國走的是一條有自己特色的路,它的產業轉型面臨的也將是新陷阱和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