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吳建民 華美銀行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戳破美中貿易逆差神話

2017-09-11

美國的公眾輿論已經變成反自由貿易了。唐納德·特朗普之所以贏得大選,與他承諾解決貿易不平衡尤其是聚焦中國貿易行為的咄咄逼人的選舉運動有關。競選中特朗普表示,“中國要對我們近一半的貿易逆差負責。他們用能夠想到的一切手段破壞了規則”。

美中貿易關係無疑存在問題,但目前官方公布的美中貿易數據極不準確。這些數據是基於二戰後達成的過時的數據採集和計算方法,它們並未適度更新以反映當代全球經濟。令人擔憂的是,各國領導人主要是依靠這些有誤導性的數據來作出重大決策,這有可能損害各國經濟,讓相互依賴共同繁榮的國家彼此產生不良用心。

過時的傳統貿易數據歪曲了事實

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說我們領導人使用的貿易數據是有問題的。用來衡量貿易流量的傳統統計數據並不全面反映生產鏈的全球化。如今,統計機構是把一件產品的全部貿易值都算到最後出口這件產品的國家頭上,哪怕產品的零部件是來自許多其他國家。這種數據採集方法的依據是IMF在1948年首次公布的《國際收支平衡手冊》,而且從來沒有作過適度修改,來反映全球價值鏈新的複雜性。

拿中國的情況來說,這意味着人們通常引用的貿易數字被扭曲了,因為中國已經成為包含大量來自其他國家零部件的眾多產品的最後組裝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iPhone,蘋果公司在美國負責iPhone的設計、研發、營銷和軟件開發,而iPhone昂貴的部件來自不同地方。在iPhone 6五花八門的零部件中,顯示屏由韓國、日本和其他地方製造,處理器來自美國,指紋識別傳感器產自台灣,氣壓傳感器產自德國,最後組裝則在中國進行。這樣一來,雖然由中國生產的部件和組裝成本只佔iPhone總製造成本的一小部分,但在美國的貿易統計中,iPhone的全部進口成本都算到了中國頭上。這種扭曲是疊加的。假設2016年在全球賣出的2.15億部iPhone中,有35%是由美國以每部230美元價格進口並銷售的,那麼僅iPhone一項就使美國2016年的對華貿易逆差增加170億美元,哪怕iPhone的絕大部分成本其實是來自其他地方。

S4-CN.jpg

顯然,美中貿易逆差被誇大了。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編製的官方貿易統計數字,2016年美中貿易凈逆差309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GDP的1.7%。而實際上這一數字要低得多。經合組織(OECD)率先提出的將各個零部件原產地考慮在內的附加值貿易統計法給出了更準確的圖景。該數據集顯示,按中美兩國貿易中的實際最終商品附加值和服務計算,2011年美中貿易凈逆差要比按傳統貿易統計方法得出的數字低40%以上。

雖然無法得到近年數據,但如果我們假設傳統數據與考慮附加值的數據之比是穩定的,那麼,2016年調整後的美中貿易逆差就從3090億美元下降到1690億美元。這個數字仍然龐大,但它對探討緩解美中貿易失衡的政策來說,卻是更合理、更有益的起點。

S5-CN.jpg

公眾討論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美國對華服務貿易順差

目前公眾討論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人們只關注商品貿易,而忽視服務貿易。雖然與商品貿易逆差相比數額並不大,但在包括旅遊、教育、金融及其他專業性服務在內的服務貿易領域,美國對中國的順差卻顯著而快速地增長。2000-2008年,美國對華服務貿易順差年均不足20億美元,但到2016年已增至374億美元(相當於美國GDP的0.2%)。

S6-CN.jpg

雖然服務貿易流量的準確計算也存在問題,但這些數據說明,美國手中不是沒有好牌。美國企業在銀行業、軟件和教育等高附加值服務領域有極強競爭力,大可利用中國中產消費者不斷增多所帶來的市場機遇。過去十年美國的服務貿易順差不斷增加,那些推動中國在銀行、電影及其他產業減少對美國企業市場壁壘的政策,也將大大促進美國的服務出口,縮小美中整體貿易逆差。

對國民福祉的影響難以衡量

扭曲公眾有關美中貿易關係討論的第三個挑戰,是一些負面影響比正面好處更容易被捕捉到。毫無疑問,與中國的貿易融合給美國一些特定人群和地區,尤其是低附加值製造業的工人帶來了負面影響。但重要的是要記住,與中國的商品貿易逆差也給美國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譬如,對華貿易讓美國消費者節省了大量金錢。來自中國的更便宜的進口商品有助於降低整體通脹率。多虧對華貿易,美國消費者如今能享受更低的物價,一個有接近美國中位數收入的家庭,每年大約可以省下500-1000美元。

除了消費者得到的好處,與中國的貿易還讓美國在環境和生活質量上獲益匪淺。低端製造業活動,特別是重工業,通常帶來大量浪費,並污染當地的空氣和水。由於這些製造業活動遷往中國,美國事實上把與這些活動有關的大量污染出口給了別國。多虧中國,美國人今天得以呼吸更清潔的空氣,可以在更清潔的水裡釣魚。

最後也許最重要的是,與中國的貿易融合有助於美國把精力集中在更高附加值的活動上。通過把低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外包給中國,美國得以專註於高科技產品生產和服務業,提高這些領域的生產力。如果美國的服務和其他高附加值出口產品沒有中國這樣的海外市場,很多美國人就不會享有現在的生活水準和就業。這些好處往往很難衡量,故而沒有獲得足夠的關注。

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

美國政府應該研究相關政策,幫助減少雙邊貿易關係中的不公平。同時,至關重要的是,那些爭論應該是客觀的、以事實為基礎的。統計部門應該更新它們的方法,讓公眾和政治決策者了解美中貿易關係真正的全貌。

更合理的統計數據將大大有助於我們認清神話和政治手腕,找出並解決美中貿易關係中顯然存在的真正問題。目前市場准入尚不平衡,美國公司面臨著諸多中國公司在美國並未遇到的關稅、監管和外國直接投資壁壘。另外,中國的產業政策導致鋼鐵等行業產能過剩,並有可能影響美國和全球市場。中國的新規劃,如“中國製造2025”,也表明中國打算犧牲外國公司利益,扶持本國生產商。而且中國沒有達到美國對中國加入WTO的預期,中方對加入“政府採購協議”和“信息技術協議”等國際協定也是一拖再拖。

在下月的社論中,我將更全面地探討這些問題。在本系列的最後一篇社論中,我將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策略。敬請留意。

本文最初發表於華美銀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