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發言人桑德斯18日在一份聲明中說,白宮辦公廳主任凱利和特朗普首席戰略顧問史蒂夫·班農確認,8月18日是班農在白宮的“最後一天”。當天早些時候,《紐約時報》等美國主流媒體報道,特朗普總統向其助手透露,已經決定解除班農的職務。
美國媒體曾戲稱這位白宮首席戰略顧問為“班農總統”,以突出他對特朗普總統無人能及的影響力。班農堪稱美國鷹派中的鷹派,他在進入白宮前曾宣揚中國和伊斯蘭是美國的“最大威脅”。
特朗普解除班農職務或與他近日因處理夏洛茨維爾市騷亂的方式而受到美國國內巨大壓力有關。希望班農的離去有助於白宮的整體國際觀減少偏激的因素,美在全球化等問題上的抵觸有所減緩,表現出更多建設性。
就在17日,班農的名字與中國再次連在了一起。《美國瞭望》17日發佈了該雜誌記者與班農的談話,班農在這次訪談中宣稱“與中國的經濟戰就是一切”,“我們必須瘋狂地把精力放在這一點上”。他提出的理由是,今後20到25年,美國和中國“將有一家成為世界霸主”,如果美國繼續走下坡路,頂多10年,美國將出現不可逆轉的拐點,“霸主將是他們(中國)”。
班農提出的具體建議是:動用301調查,限制中國購買美國技術,限制中國對美出口,等等。
班農17日否認這是他授權刊登的訪談報道,不過《美國瞭望》刊載的內容與班農長期的對華認識一脈相承。
眾所周知,在美國有一些主張與北京對抗、不惜代價遏制中國崛起的人。其實在中國,同樣存在認為中美勢不兩立,北京需放棄“任何幻想”的人,中美兩國這些年如果想走向全面對立和攤牌,是不難找到所謂確鑿理由和狂熱支持者的。
然而中美避免對抗、加強建設性合作的理由顯然更多,由於這種合作的受益面極大,支持它延續下去的公眾規模也更大。
堅信美國必須同中國打經濟戰,視中美兩國“你死我活”,班農很可能直到離開白宮都這麼想。但把他的這些主張放到整個美國的對華態度中看,這些激進口號大體相當於華盛頓對華認識的“最壞準備”,以及某個時刻的衝動念頭。但是它們如果要成為美國對華的真實政策,恐怕不是某一兩個人所能決定、推動的,白宮為此必須要過美國商界、以及美國全社會利益和態度的關。
即使班農走了,他的“遺毒”也會部分留在白宮。但即使他不走,他也未必就有製造中美貿易以及整個關係拐點的本事。勢比人強,中美5000多億美元的雙邊貿易就是勢,兩國貿易額仍在增長也是勢,站到這個勢對立面的人都不會有大壩那樣的力量。
喊對華打經濟戰容易,真那樣干,也必須有“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準備。中國對美出口涉及全球產業鏈,對美順差的59%來自在華合資企業。對中國產品徵收高關稅,相關美國企業會立刻蒙受損失,並將導致美國消費者承擔更高成本,美國運輸倉儲和批零行業都將減少就業。
中國的報復將以牙還牙,限制波音飛機、大豆、牛肉等美國產品進口對中國來說很容易做到。波音飛機生產涉及美國幾乎所有的州,大豆、牛肉產區則是特朗普的重要票倉。重要的是,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貿易大國,與中國打經濟戰爭,豈能是一場由美國人編寫程序和使用規則的電腦遊戲?
美國能否保持科技和經濟的全球龍頭地位,取決於美國不斷自強的能力,而不取決於它能否扳倒中國。美國的最大對手是它自己,而非中國這樣的外部力量。班農要求華盛頓將主要精力用來定位“敵人”,他是在誤導美國。希望班農的離去不只是個形式,讓人們8月18日之後能夠感受到白宮戰略思維的某種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