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沈聯濤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 肖耿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

中國城市群的力量

2019-04-30
f.jpg
港珠澳大橋

今年2月,中國國務院公布發展“大灣區”規劃綱要,綱要覆蓋了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的九個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門。就在世界其他地區仍然就如何實現包容性和可持續的增長陷入無休止辯論之時,中國正在努力實現它。

按照中國的長期發展戰略,中央政府將繼續負責全面穩定和國家安全。在這一背景下,下級政府、國有企業和民營部門(包括外國公司)則應力爭開拓新思路,創造出可以被廣泛應用的最佳實踐。

2010年,中國確定了領導這一進程的三個主要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後來擴充為大灣區)、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京津冀城市群。這些地區總共有三億常住人口,佔地40萬平方公里(15.4萬平方英里),創造着4.8萬億美元或全中國35%以上的GDP。

雖然是三個當中最小的一個,但大灣區有7000萬居民,為中國GDP貢獻了1.5萬億美元。得益於充滿活力的私營企業,其中一些有外國投資,以及對全球貿易的深入參與,大灣區(包括香港、澳門)從1980年到2017年每年經濟增長達14%。大灣區是中國以市場為導向改革開放的典範,是經過不斷的試驗和調整適應塑造出來的。

在氣候變化、地緣政治緊張和顛覆性技術改變着全球價值鏈和生活方式的時代,這種試驗和調整適應——城市和城市群成為重要的平台——對中國的未來仍然至關重要。事實上,它是發展和踐行更可持續、更具包容性經濟模式的關鍵。

努力實現綠色、包容和創新型未來主要是圍繞三個方面。首先,充滿活力的公司——包括華為、騰訊等現有巨頭和眾多新興企業——將競相提供更具資源效率的、面向消費者的產品和服務。世界一流大學和研究團隊也將為這一進程做出貢獻。

其次,中國將繼續通過採取減稅、為小企業減少官僚部門的繁文縟節、提高最低工資、改善社會保障、醫療和教育等措施,增進社會的包容與穩定。為此,中央政府一直在與地方政府密切合作,使它們從僵化的官僚機構轉變為有競爭力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供方。

與此同時,像大灣區中的一些城市已經對房地產投機採取了嚴格規定,抑制房價上漲,同時為低收入家庭和年輕的畢業生提供更多補貼住房。這種包容性住房政策,再加上大多數城市居民的實際收入增加,不僅有助於加強社會的穩定,也有助於抑制收入和財富不平等的加劇。

最後,中國將繼續加大創建綠色城市的力度。這意味着要建造創新的垂直森林,實施並擴大城市脫碳計劃,通過這些來減少空氣污染和水污染。

據《自然·可持續發展》雜誌報道,從2000年到2017年,得益於植樹造林計劃和改善對土地利用的管理,全球新增綠葉面積的25%是來自中國。中國還是無人電動車開發的全球領導者,這一創新將由下一代5G無線基礎設施推動。

當然,所有城市和城市群並不是面臨著同樣的當務之急。對大灣區來說,香港的發展尤為重要。這座城市在全球知識經濟中具有強大的優勢,但經濟在飛速變化,包括數字化帶來的變化。因此,需要對香港所扮演的角色作大膽和有前瞻性的重新評估,以便更有效地支持香港和中國內地的長期發展目標。

具體來說,香港在物理空間和市場方面都面臨著短期瓶頸,這需要通過例如將香港的(軟、硬)基礎設施與中國內地連接來克服。幸運的是,事實證明,從交通運輸、醫療保健到教育,大灣區是擅長解決公共服務中“最後一英里”輸送瓶頸問題的。

習近平主席宣揚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並不如一些西方人以為的,是要主導世界。畢竟,市場競爭、創新和創業不一定非得是零和遊戲。相反,中國提出了支持世界和平與繁榮的包容的、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願景,而且它的領導人正在盡一切努力讓這一願景變為現實。

全文翻譯自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標題“The Power of China's Urban Clusters”(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