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雲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中國對美實施主動「接觸政策」的必要性

2019-11-27
135.jpg

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對華政策曾經歷過一場是“接觸”還是“遏制”的大辯論,最終“接觸政策”成為主流,並推動之後20多年中美關係快速發展。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美國實力相對下降,美國國內對有關對華接觸政策有效性的質疑不斷增強。特朗普總統執政後,隨着中美貿易戰以及高技術和地緣政治競爭的加劇,否定對華接觸政策的聲音在美國日益增加,遏制政策的呼聲明顯上升。

2017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寫道,“美國需要重新考慮過去20年的政策假設,即通過與競爭對手的接觸將其納入國際機制和全球貿易,從而使它們成為良性參與者和可信賴的合作夥伴。這個政策前提在很大程度上被證明是錯誤的”。這可能是目前為止美國官方對接觸政策最直接的否定表態。與此同時,美國政策界和學術界的很多人也認為,美國的接觸政策不僅沒有達到目的,相反壯大了中國,帶來了力量對比的根本變化,而中國也不再韜光養晦,美國被中國欺騙了,因此需要放棄原來的接觸政策並轉向採取遏制政策。

在中國的專家學者中,儘管對中美關係新動態的分析各不相同,但大多數討論大致可以歸結為一個核心問題,即研判美國對華接觸政策是否已經發生質變,或者說美國放棄對華接觸政策的國內共識是否已經形成。誠然,戰略研判美國對華政策意圖變化具有重大意義,然而過度聚焦美國的視角,實際上是“美國中心思維”的舊框架的集中體現。中美關係發展到今天,特別是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需要與時俱進的創新思維,從原來主要關注美國會怎麼想怎麼做,轉到中國應該怎麼主動想怎麼主動做,通過積極主動的對美接觸政策來塑造美國的對華認知和政策。

中國主動對美國進行接觸政策的核心目標,是要消除國內和國際上兩種“接觸無用論”存在的土壤和環境。

從中國國內來說,中國是否可以通過接觸政策來改變美國的行為和認知,這個問題在過去似乎從來沒有被認真思考過,因為強大的美國不可能被中國改變,這已經成為思維定勢。現在儘管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但在有的專家看來,中美關係的本質是崛起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對抗是主要面,因而無論中國說什麼做什麼,美國都會懷疑和遏制,因此中國主動接觸美國無用,也沒有意義。只有等到中國實力真正強大到接近甚至超過美國,國際結構才會穩定,中美關係才會太平。這種“結構穩定論”固然有些道理,但問題在於,達到上述狀態的過程並不會很短,而且必然伴隨着各種風險和衝突,如果不有意識地積極管控中美關係,那麼設想的結構穩定也就不可能到來。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需要努力減少國內對美接觸無用論的市場。

從國際上來說,特別是美國國內有的人認為,對華接觸政策造成雙方交往的不平等,例如美國對中國信息開放與中國對美國信息開放嚴重不對稱。這種認知如進一步延伸,則會把雙方交往不平等的根本原因歸結為中國體制的必然結果。如果上述邏輯在美國甚至西方蔓延,那麼遏制政策就將成為主流,中美對抗就不可避免。

對中國來說,關鍵不在於如何消滅“接觸政策無用論”本身,因為這種論調永遠會存在,而是如何減少產生這種論調的土壤。這需要中國更加主動地接觸美國各界,做說服工作,並主動與美國的盟國和夥伴國積極互動。另一方面,中國自身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調整提高。美國的對華認知和政策意圖並不是單方面建構的,而是在同中國和世界互動的進程中建構的,因而中國對美主動接觸政策絕不是對美國讓步軟弱的綏靖,而是符合中美關係穩定和發展的需要,符合中國自身國家長遠利益和國際社會整體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