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特朗普時代的美國軟實力

2019-05-09
d.jpg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政府對公共外交沒有多大興趣。然而,公共外交作為政府與他國公眾進行直接溝通的一種努力,是政策制定者創造軟實力的關鍵工具之一。當前的信息革命讓此類工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民意調查和波特蘭軟實力30強指數顯示,特朗普任期開始以來,美國的軟實力已經下降。推文可以幫助確立全球議程,但是,如果對別人沒有吸引力,它是不會創造軟實力的。

替特朗普辯護的人回應說,軟實力無關緊要,那只是別人內心的想法,軍事和經濟手段這樣的硬實力才是重要的。2017年3月,特朗普的預算局局長米克·馬爾瓦尼公布了一個“硬實力預算”,把國務院和美國國際開發署的資金削減了將近30%。

所幸,軍方負責人更明事理。就在馬爾瓦尼公布這一預算的一個月前,時任國防部長的詹姆斯·馬蒂斯將軍就警告國會:“如果你們不給國務院提供足夠的資金,到頭來我就得購買更多的武器彈藥。”正如亨利·基辛格曾經指出的,國際秩序不僅取決於硬實力的平衡,還取決於人們對合法性的看法,關鍵是取決於軟實力。

信息革命總會帶來深刻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結果,15、16世紀古登堡印刷機對歐洲的顯著影響就證明了這一點。當前的信息革命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及“摩爾定律”的出現,也就是說,計算機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大約每兩年就增加一倍。結果,計算能力大幅度提高,而且到本世紀初其成本只是上世紀70年代初的0.1%。

1993年全世界約有50家網站,到2000年已超過500萬家。今天有40億多人上網,到2020年這一數字預計將增加到50億至60億人,同時“物聯網”將連接數百億台設備。現在臉書的用戶數量已經超過了中國和美國人口的總和。

在這樣一個世界裡,吸引和說服的力量變得日益重要。但是,主要靠廣播和電視進行公共外交的日子早已成為過去。技術進步使處理和傳遞信息的成本大為降低,結果是信息大爆炸,併產生“充足悖論”,即信息的豐富導致注意力的匱乏。

當面對海量信息的時候,人們很難知道關注什麼。社交媒體算法被設計用來爭奪注意力。聲譽變得比以往更重要,政治鬥爭往往圍繞建立和破壞可信度進行,成為社會和意識形態親和力之爭。社交媒體可以讓虛假信息看上去更可信,如果這種信息是來自“朋友”。正如美國特別檢察官羅伯特·穆勒有關俄羅斯干預2016年總統大選的報告所顯示,這種情況使俄羅斯得以令美國的社交媒體武器化。

在世界政治中,聲譽始終是重要的,但可信度已經變成一種更重要的實力資源。帶有宣傳意味的信息不僅會被嘲笑,如果它破壞了國家可信度的聲譽,那麼還會適得其反削弱這個國家的軟實力。最有效的宣傳並不是宣傳,而是民眾之間的雙向對話。

俄羅斯和中國好像並不理解這一點,有時候美國也未能達標。例如伊拉克戰爭期間,以不符合美國價值觀的方式對待阿布格萊布的囚犯,讓人們感覺到了虛偽,而這是無法靠播放穆斯林在美國過着好日子的照片來扭轉的。今天,顯然是假話連篇的總統“推文”已經破壞了美國的信譽,削弱了美國的軟實力。公共外交的有效性是通過思想的轉變來衡量的(就像採訪或民調反映出來的),而不是看花了多少錢或者發了多少條信息。

國內政策或外交政策表現得虛偽、傲慢、漠視他人觀點,或是建立在狹隘的國家利益觀之上,是會破壞軟實力的。例如,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之後進行的民意調查中,美國的吸引力急劇下降。上世紀70年代,世界各地的許多人都反對美國在越南進行的戰爭,美國的全球地位反映了這一政策不受歡迎的程度。

持懷疑態度的人認為,這種循環表明軟實力並不重要,各國的合作是出於自身的利益。但這種論點漏掉一個關鍵所在:合作是一個程度的問題,而這種程度受吸引力或厭惡感的影響。

幸運的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不僅取決於官方政策,還取決於其公民社會的吸引力。當海外抗議者上街遊行反對越戰時,他們常常唱着美國民權運動歌曲《We Shall Overcome》。鑒於以往經驗,我們有充分理由期待,特朗普之後美國將恢復軟實力。而加大公共外交投入肯定對此有所幫助。

全文翻譯自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標題“American Soft Power in the Age of Trump”(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