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李崢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人類社會是全球疫苗競賽的贏家

2021-03-10
李崢.jpg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國將疫苗研發作為對抗疫情的首要工作,紛紛啟動空前的動員機制來攻克這一科研難題。據世衛組織統計,截止2020年底,全球共有48款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有164款疫苗正在研發。一些疫苗的進展和實際效果讓各國看到了控制並最終終結疫情的希望。

在各國疫苗中,中國、美國和俄羅斯的疫苗啟動最早,已經基本完成了臨床測試,正在開始大規模接種。三國採取了不同的技術路線。美國主要採取新一代的mRNA技術和非複製病毒載體;俄羅斯採取非複製病毒載體;中國企業則測試滅活疫苗、非複製腺病毒載體、mRNA全部三項技術。從研發和接種進度看,三國旗鼓相當。其中,由美國、中國和德國合作研發的mRNA疫苗得到最廣泛的應用,已經在美國、歐洲、中東等地區接種。

不同疫苗研發路線的效果和局限性各有不同。從當前臨床反應看,mRNA疫苗的整體防護效力較高,產能提升較快,但是儲存難度更大,部分人群有較強的應激反應。中國採用的滅活疫苗更適合本地生產,儲存難度較低,技術較為成熟,但是應對病毒變異的效力仍需要觀察。

各國採取不同的研發路線引起了關於疫苗競賽的討論。一些保守聲音支持“疫苗民族主義”,不希望使用他國研發的疫苗,堅持疫苗研發、生產本地化。另一些則認為在當前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應當無差別接受任何被證明有效、安全性可控的疫苗。還有聲音認為,中美俄的疫苗研發存在着技術路線競爭,最終只會產生一個贏家。為了保障本國技術路線最終勝出,國家應動用其內外資源來協助推廣本國疫苗,抵制他國疫苗。

總體來看,即便各國所採取的研發路線不同,疫苗競賽本身就是人類科技進步的重大成就。此前,非典、埃博拉、中東呼吸綜合征、塞卡病毒和高致命性禽流感等疫情均未能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新冠病毒相比上述傳染病一樣複雜棘手,但人類社會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即實現了疫苗的突破,體現出當前人類社會對應對此類突發危機的空前動員能力。

此外,雖然客觀存在着最終被證明最為有效的疫苗,但疫苗研發競賽也給人類社會提供了更多選擇,顯著提高了整體成功率。疫苗研發是一項典型的高風險研發項目,成功的疫苗需要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並且能在廣泛人群中得到驗證。在獲得最終成功前,研發人員無法預知疫苗的效果。多國採取不同的研發路線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疫苗研發整體失敗的風險。

這場疫苗競賽帶來了很多值得國際社會深思的啟示。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下一場危機會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到來,國際社會所能做的最好準備就是增強人類社會的整體韌性,不斷激發各國的創新潛力。

其一,疫苗競賽對於防控疫情的積極效果表明,全球科技創新需要多樣性。多樣性能夠促使各國競爭,也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解決問題的成功率。全球創新體系不應是一個單極格局,不應由一個國家來決定國際社會的科技發展方向和國際科技規則。與之相對,國際社會應當積極促進科技創新能力的全球擴散,讓更多發展中國家邁向科技自主之路,提升人類社會整體的創新能力。

其二,解決棘手危機需要各國科學家利用開放的技術平台來共同努力。除新冠病毒之外,當今國際社會仍然存在着眾多全球性威脅,例如氣候變化、惡性傳染病、微塑料污染、太空垃圾等。技術創新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出路。如果這些技術被鎖進保險箱,那麼人類社會可能將喪失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國際社會應當達成共識,避免對此類有利於人類福祉、促進人類社會安全的技術流通設置政治性障礙。

其三,在多個疫苗都取得較好效果後,國際社會應避免“疫苗民族主義”和惡性競爭。多種疫苗同時使用能夠有效加速疫苗接種進程,在較短時間內控制疫情蔓延。應當尊重各國在疫苗選擇上的自主權,基於事實和數據來告知接種者疫苗的效果和局限性,共同抵制針對疫苗的陰謀論和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