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安剛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迎接全面展開的中美鬥爭

2023-02-28
663.jpg

螺旋下降、持續惡化是中美關係過去十餘年的大趨勢,目前仍未止住,看來也止不住。

拜登在2023年度國情咨文演講中重申了對華實施“可管控的競爭”政策。近期,美國明顯加快對華實施芯片、光刻機等高技術產品的聯盟封鎖部署,開始布局重要礦產資源聯盟採購網絡,並加緊為台海一旦可能發生的戰事做包括軍事在內的各方面準備。

為避免中美關係失控釀成災難,雙方根據兩國元首2022年11月巴厘會晤共識加強外交高層接觸,本有望開啟一個穩定、緩和彼此關係的“時間窗口”。然而,意料之中的“有效管控”遭遇意外,“氣球事件”擾亂了中美外交高層溝通的節奏。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與中方溝通推遲其擬議中的對華訪問時表明了“儘快成行”的意向,但從現在起到夏天,烏克蘭戰場將掀“春季攻勢”,中美兩國國內也有重要議程,重新安排訪問的“時間窗口”更難尋覓。

布林肯在德國慕尼黑與中方外交高官的“非正式交談”雖勉強維持了雙方溝通,起到了相互傳遞重大關切的作用,但也均在堅持己方立場,似無相互諒解達成。

這就意味着,中美關係不僅近期已無從大的基本方向意義上發生轉圜和持續改善的可能,而且重大兇險事件的發生概率更加高抬,不同領域的鬥爭將更趨激烈。

最大風險是台海局勢的進一步惡化。美國新任國會眾議長麥卡錫在謀求出任眾議長期間便放風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訪問台灣”,前不久傳其已基本確定3、4月份竄訪的行程。“氣球事件”使得這一風險暫時解除,麥卡錫本人在答記者問時也稱“目前無此計劃”。但是,這不等於行程已取消,重新安排的訪問今年晚些時候隨時可能上演。屆時,脆弱的中美關係和緊繃的台海局勢還能再經得起一次風浪嗎?

在重量級國會議員竄訪台灣背後,是美國對台政策的戰備化趨勢。美國判斷中國大陸已有“統一時間表”,“印太戰略”在軍事層面的運籌加緊向組織盟友之力應對台海可能發生的戰爭方向聚集,美台2+2安全對話公然舉行。同時,美方不斷採取包括常態化售台武器、出台涉台議案、國會議員團訪台、助台拓展國際空間等底線測試手段,行政當局不予實質性制約,逐漸掏空一個中國政策內核,加上在國際上渲染“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論調,給人一種印象,似乎正在逼迫中國主動跳入戰爭“陷阱”。

第二大風險當屬中美兩國軍事艦船和航空器相互抵近所加強的意外碰撞和擊沉擊落風險。無論雙方最終如何詮釋“氣球事件”,外交手段如何平抑危機,今後兩國近海和高空探測器的相互抵近都將成為中美關係戰略緊張的常態化表現。

這將是一種在高空、水面、水下以及虛擬空間同時進行的多維度戰略戰術對抗,比過去美方艦機長期單向抵近中國開展偵察更加複雜難控,亦會引發反制措施的輪番疊加和升級。“氣球事件”發生後,美國海軍隨即在西太進行了新的聯盟軍演,美國的航母作戰群亦拉長了單次滯留時間。

形勢發展對中美軍事博弈提出了更高的技術性管控要求。然而,技術性管控無法根治戰略矛盾,在某種意義上還會成為戰略負擔和互耗手段。

第三大風險是烏克蘭危機的溢出效應更直接延及中美關係。歐洲的戰爭已屆滿一年,戰場態勢更加膠着,演變成一場俄烏之間、俄與美國和西方之間的消耗戰。在此情況下,援烏行動更深牽連國內政治,美國和西方的意志與心態終會逐漸發生變化,對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發展也會更加敏感。

烏克蘭危機沒有影響美國對中國的競爭戰略部署,反而加速、加劇了這種部署。對美國來說,俄羅斯是最緊迫但非首要的安全威脅,中國是首要但非最緊迫的戰略挑戰,只有把中國與俄羅斯乃至朝鮮、伊朗的關係“陣營化”,美國與歐洲和“印太”的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乃至印度的關係才能更加陣營化。目前美國和西方“自由世界與威權聯盟對決”的敘事已經形成,將中俄拴在一起進行戰略壓制的體系也在構建。

第四大風險是東北亞安全局勢的再升溫。朝鮮出於自身安全需要,重新強調“先軍政治”,頻繁進行導彈試射、軍事演習活動,加緊演練打擊美國本土及其西太基地能力,同時在烏克蘭危機中更明確站邊俄羅斯。這也是對韓國尹錫悅政府在安全上向美國“印太戰略”靠攏的回應。

朝鮮半島進入新一輪劍拔弩張周期,然而此時的中美、俄美、中日、俄日關係均不同以往,東北亞局勢的可控性顯著降低,半島一旦發生重大事變,朝韓背後的大國很難再像過去幾輪危機期間那樣展開協調,世界將會看到直接相關各方在東北亞的陣營化操作。

中美關係更嚴峻的挑戰在於,美國構建供應鏈聯盟的舉動精準實化,高技術產業“脫鉤”似大勢已成,其後果足以波及兩國宏觀層面的政治、經濟、社會運作和微觀層面的企業、民生經營,以及各自對外關係圈層,更將置世界經濟體系於分化危險,構成比軍事對抗更具廣泛深遠影響的新冷戰核心形態,進而重塑人類文明發展軌跡。

以上五種已經不是一對大國關係里的簡單領域型風險,而是一場巨大的系統性危機加速生成的具體表現,意味着中美關係已經駛入高密度雷區,隨時面臨脫軌可能。今後相當長時期,中美之間將是對話、接觸與交鋒、博弈交相進行,剋制與管控的任務隨時隨處,不會再有什麼穩定和改善彼此關係的“窗口期”。我們要加緊做好迎接中美鬥爭全面展開的準備。無論是對話、接觸,還是交鋒、博弈,拼的是智慧、定力和勇氣,誰在這三方面綜合表現得分,誰就將得到時間的眷顧。

人們慣用“輸贏”來前瞻鬥爭的終局,這是簡單和狹隘的。中美全面鬥爭所將煥發的核心動能是制度和社會活力,以及作為全球性大國履行國際責任的意識和能力,裹挾發生世界不同力量治理和合作模式的再定義,足以改寫歷史、警醒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