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雲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美國外交的務實主義與中美關係

2022-04-20

美國外交常被描述為兩種傳統的交織。一是自由主義,是帶有高度道義色彩的“傳教士式”傳統;一是現實主義,即從實力和權力平衡出發,強調拳頭和肌肉比拼。從美國對烏克蘭危機的反應看,似乎也印證了上述傳統。3月中旬,美國白宮發言人針對中國對俄政策說,中俄經濟加起來僅佔世界25%,而G7則佔50%以上。這似乎代表現實主義傳統。3月26日,美國總統在波蘭演講說,烏克蘭戰事讓民主主義和專制主義競爭進入新局面。這似乎是自由主義傳統的體現。同樣,歷史上的美國外交也常以此參照系解讀,尼克松-基辛格被稱為是現實主義外交大師,而以批評蘇聯“邪惡帝國”出名的里根總統則被視為以右翼意識形態為核心的自由主義外交信奉者。筆者認為,以現實主義-自由主義雙傳統的框架來評價美國外交,無論從知識上還是政策上都有誤導性,美國外交最大資產是務實主義,而中美關係的穩定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取決於務實精神的回歸。

首先,美國外交發揚務實主義精神曾為國際關係發展做出過歷史性貢獻。1945年二戰結束後,在美國倡議下建立的聯合國為之後大量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參與國際事務提供了基本框架。儘管冷戰對立中國際關係極度緊張,但聯合國成員國從最初51個增加到了冷戰末期的近160個。可以說,聯合國體系創立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國領導下國際政治組織形式質變的實現。而這正是美國實事求是地看清了過去國際政治基本上依靠幾個歐洲大國主導的危險性,看清了戰後去殖民化和世界多元性的現實。它體現了順應國際政治民主化歷史潮流的務實主義。

第二,美國外交最成功的時刻往往是最大限度地堅持務實主義之時,而失敗則往往是教條主義橫行之際。尼克松訪華在越南戰爭陷入泥潭背景下發生,也是美國反思用教條主義看待戰後亞洲國際關係這一錯誤的開始。中國內戰結束後,美國國內開始的“誰丟了中國”討論導致麥卡錫主義的興起,使美國對戰後亞洲國際關係的認識框架教條主義化。基於亞洲國家都將共產化的“多米諾骨牌理論”自由主義教條,加上對自身軍事實力高度迷信的現實主義教條,美國在亞洲參與兩場熱戰——50年代的朝鮮戰爭和60年代的越南戰爭。這兩場戰爭成為僵局和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用教條主義(無論是自由主義還是現實主義的教條)看待亞洲戰後民族國家建設的內生動態。尼克松訪華的真正意義在於求同存異,是高度務實主義戰勝了教條主義的狂熱,推動了國際社會和亞洲地區朝着融合與和平方向發展。

第三,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對於解決美國具體的外交問題幫助不大,務實主義才能帶來外交突破。美蘇冷戰時代的軍控裁軍談判按照自由主義邏輯根本不可能發生;而現實主義邏輯認為雙方都會為獲得相對優勢而撒謊,不可能建立信任。然而里根政府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聚焦美國面對的實際問題,即如何解決美國國內經濟困難和國際上過度擴張的問題。正因為這樣的務實主義才讓美蘇領導人之間建立信任關係,才會有全球戰略平衡關係,軍控和裁軍才成為時代主流,冷戰才會和平結束。

近年來中美關係跌宕起伏,不少專家用自由主義傳統來解釋美國價值觀外交的強化(例如召開民主峰會等),還有的則用現實主義來解讀美國通過強化歐亞同盟網絡確保力量平衡(例如強化北約、推進印太戰略等)。然而歷史證明,無論是自由還是現實的教條主義都無法保持包括中美關係在內的國際關係穩定。3月中旬中美首腦視頻會晤上,拜登總統重申“美國不尋求同中國打'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獨',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這正是務實主義精神體現。美國內政外交最終都將回到務實主義傳統,這部分也源於美國社會建立在大量移民的多樣性上,而一個具有多元世界觀的務實外交也會為國際關係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