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孫成昊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俄烏衝突重塑拜登對俄政策

2022-04-19
孫成昊.jpg

俄烏衝突重塑了拜登政府的對俄政策。如何評估這種政策調整?這種調整對歐洲和中國又有什麼影響?

拜登執政之初,美國對俄政策比較務實理性,並沒有像往屆政府一樣追求“重啟”(reset),而是更強調與俄羅斯建立“穩定可預期”的雙邊關係。因此,拜登政府這一階段的對俄任務是“消毒”和“止損”,尤其是在前任的“通俄門”風波之後,盡量減少美國國內政治對兩國關係的干擾。

為實現上述目標,拜登政府試圖通過一系列外交活動和軍控合作來穩定美俄關係。2021年6月,拜登在訪歐之行的最後一站日內瓦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晤,加強了戰略溝通,達成了一些共識,包括啟動雙邊戰略穩定對話。軍控領域也一度成為美俄難得的合作點。拜登執政之初,兩國同意《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延期至2026年。在日內瓦會晤之後,雙方開啟了戰略穩定對話,截至2022年1月已經舉行了三輪,取得了一定成果。

然而,俄烏衝突徹底改變了拜登政府的對俄政策,也讓對俄的“穩定可預期”目標無法實現。從目前情況看,拜登政府的對俄戰略目標已經轉向“以壓促變”,其核心也從如何為兩國關係“止損”轉向如何給俄羅斯造成更多損失。美國試圖促使俄羅斯變化至少包含兩個目標,最低目標是迫使俄羅斯儘快在對烏克蘭政策上改弦更轍,最高目標則是希望俄羅斯出現政權更迭,這一點體現在拜登2022年3月訪問波蘭時的“失言”:“普京不能繼續掌權。”

戰略目標的變化自然會帶來具體政策調整。俄烏衝突之後,美國從多個層面加大對俄極限施壓的力度。在經濟方面,美國聯合盟友及夥伴對俄羅斯施加了所謂“毀滅性”制裁,涉及領域極為廣泛。如在金融領域將部分俄羅斯銀行踢出SWIFT、凍結資產等,在貿易領域頒佈禁止進口和投資俄能源的行政令、實施出口管制等,還在體育、文化等領域禁止俄羅斯人員參加賽事或者文化活動等。

在軍事方面,儘管美國多次強調不會直接軍事介入俄烏衝突,但也藉機激活北約,通過向北約東翼擴軍加強對俄羅斯的威懾能力。2022年3月,拜登任內第三次訪歐,出席北約峰會,再次強調美國對北約的承諾。針對俄烏局勢變化,北約還宣布將在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新設4個多國戰鬥群。

美國如此迅速且果斷地調整對俄政策,不惜將兩國關係推向危險的未知水域,不僅僅因為俄烏衝突本身,也在於美俄之間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問題,這也是美俄此前經曆數輪“重啟”卻從未真正實現關係本質改善的原因。

正如美國學者羅伯特·卡根近期撰文所言,“俄羅斯的決定是對美國及其歐洲盟友擴展冷戰後霸權的反應”。無論美國在冷戰後是否有意推動北約的挑釁性東擴,還是中東歐國家受到美國吸引而更主動加入北約,北約事實上不斷擠壓俄羅斯所認知的戰略空間,刺激了俄羅斯一直以來的不安全感。因此,對歐洲地緣政治高度敏感的美國在俄烏衝突中並不無辜。而當前的俄烏衝突只會讓美俄關係更加難以走出僵局、實現戰略和解。

拜登政府對俄政策調整也將對歐洲和中國產生影響。歐洲是俄烏衝突的直接受害者,承受的傷害遠遠超過美國。歐洲對俄政策也跟隨美國發生了明顯調整。然而,俄羅斯始終是歐洲搬不走的鄰居,從更長遠的角度考慮,歐洲並不希望西方與俄羅斯的關係徹底陷入僵局,不願持續承受與俄羅斯關係惡化所帶來的衝擊。

在對俄制裁問題上,歐洲和美國在大方向上保持基本一致的步調,但在具體措施上,尤其在能源領域出現較大分歧。這是因為德國等歐洲國家與俄羅斯一直保持較為密切的能源合作關係,面對俄烏衝突,這些國家無法在短時間內實現能源來源多元化,也不願以大幅度犧牲本國民眾生活水平的代價來支援烏克蘭。

但無論如何,歐洲對俄政策的靈活性將受到巨大削弱。俄烏危機雖然不會打消歐洲謀求戰略自主的想法,但歐洲目前在安全領域只能與美國進一步綁定。隨着美國對俄政策不斷僵化,歐洲也將被綁上美國打壓俄羅斯的戰車,美俄關係的惡化也會導致歐俄關係難以復原。

對中國的影響則更為複雜。俄烏衝突之前,美國對中俄就採取了“兩個拳頭打人”的策略,將中俄視為美國主要的兩個戰略競爭對手。俄烏衝突之後,美國將中俄捆綁施壓的戰略手法更加清晰,從隱晦的戰略設計轉向明確的政策主張,試圖將中俄抹黑為“邪惡軸心”,希望讓其他國家看待中國時能加上俄烏衝突的“濾鏡”。

從長遠看,俄烏衝突以及美國對俄政策調整不會改變美國對華競爭戰略的長期性和全面性。美歐現在確實釋放了一些對中國的正面期待,希望中國在解決俄烏衝突中發揮建設性作用,這或許為中美關係和中歐關係打開了機遇之窗。然而,如果俄烏危機長期化,隨着美國前期對烏克蘭和歐洲的投入逐步到位,歐洲日益擺脫當前的恐慌狀態,美國下一步戰略競爭重點對象不會是歐亞地區的俄羅斯,而仍將是“印太”地區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