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沈大偉 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席格爾亞洲研究中心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教授

中美峰會:尋求某種穩定

2021-11-24
會晤.jpg

11月15日(北京時間11月16日),在白宮的美國總統喬·拜登與在人民大會堂的中國國家主席、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舉行了三個半小時的視頻“峰會”。此次會晤籌備一個多月,而且超過了原定時長。

兩位領導人最近幾周都很忙碌,且在國內政治方面取得了成功。拜登總統剛剛結束對歐洲的圓滿訪問,他參加了羅馬G20會議和格拉斯哥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會晤舉行前,他還簽署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1萬億美元基建法案。至於習近平主席,他主持召開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重要的《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所以說,兩位領導人都因最近的政治成功增強了信心,不過雙方也都需要在外交政策方面取得進展——對雙方來說,中美關係是難度最大的挑戰。自從拜登就任總統以來,中美兩國關係因為各種各樣的問題一直處於緊張狀態。之前兩國高級官員線上線下的會晤,以及兩國元首之間的兩次通話,都未能阻止雙邊關係螺旋式下滑。因此,這次峰會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機會,讓最高層直接討論雙方的問題。領導人確實重要,因為只有他們有能力去做最艱難的決定,去定基調,去與對方達成較低工作層級難以達成的協議。

拜登總統在開始與習主席討論時提出:“在我看來,作為美中兩國的領導人,我們的責任是確保兩國之間的競爭不會演變為衝突,無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這樣看,拜登在開場白中強調了兩點:一是把兩國關係定義為“競爭”,二是雙方都應負責任地管理競爭,以避免衝突。這並不是美方發出的新信息,“管理競爭”是拜登政府上台後一以貫之的框架,雖然中方明確拒絕了這種描述。

兩位領導人直接對話,這個事實本身就被視為穩定因素。雙方在峰會後的新聞稿中都使用了隱晦的外交語言,表達了某種積極的暗示。新華社將會晤描述為“坦誠、建設性、實質性和積極的”。新華社還說,“會晤增進了雙方相互了解,增加了國際社會對中美關係的正面預期,向中美兩國和世界發出了強有力信號”。對於拜登總統關心的建立防止擦槍走火機制的必要性和相互責任,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峰似乎也給予了呼應,表示要“以建設性方式管控分歧和敏感問題,防止中美關係脫軌失控……關鍵是要建設性管控,避免激化和擴大化”。從這樣的陳述看,中方似乎已經接受美方概念框架中的“管理”部分,但未接受“競爭”部分。

至於兩國元首討論的具體問題,包括了氣候變化、全球能源供應、供應鏈中斷、持續不斷的新冠疫情、全球宏觀經濟穩定等全球治理問題。他們還討論了地區“熱點”問題,特別是朝鮮、伊朗和阿富汗。根據白宮的新聞稿,“拜登總統對中國在新疆、西藏和香港的做法以及更廣泛的人權問題表示關切”,他還指責中國“不公平的貿易和經濟行為”,同時強調有必要維持一個“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對於後者,拜登強調了“履行對該地區承諾”的重要性。然而新華社通稿說的是“拜登重申,美方不尋求改變中國的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

雙方還暗示有可能就“戰略穩定”(代指核武器)對話開始進行磋商。最近有報道稱,中國建造了數百個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由衛星發現),並且有可能到2030年將部署的核武器增加兩倍,這在美國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

兩國元首還談到多變而又敏感的台灣問題。這次拜登使用了傳統說法,表示美國將“以《與台灣關係法》、三個聯合公報和'六項保證'為指導,繼續堅持'一中”政策,同時美國強烈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或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的企圖”。可惜的是,雖然拜登與習近平會晤時在台灣問題上嚴格照本宣科,但第二天訪問新罕布殊爾州時,他再次自相矛盾(就像他幾周前宣稱美國“承諾”保衛台灣一樣),聲稱台灣“應自己做決定,它是獨立的”。

習主席重申了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原則立場”,但他更進一步表示,“台灣當局一再企圖'倚美謀獨',而美方一些人有意搞'以台制華'”。他嚴厲警告說:“這一趨勢十分危險,是在玩火,而玩火者必自焚。”

峰會舉行後的第二天,雙方宣布同意恢復中斷的新聞協議。駐美中國記者將再次獲得一年多次入境簽證,《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也將獲准恢復在華業務。中方還同意將被美方拘留的(為數不少中國人當中的)七人遣返回國。

但總而言之,交流看來是富有成效、坦率和建設性的。這是件好事,是走向穩定,是為繼續討論和有望管控分歧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