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國際議程需要「共同建設」

2021-07-30
Fu-ying.jpg

今年6月的七國集團(G7)峰會被認為是西方着眼疫後國際秩序“重建”的一次碰頭,也是美國藉機對外展示“回來了”的機會。而這次峰會在中國也受到關注,因為中國話題在G7峰會中如此受到重視,似乎成了“不在場的與會者”。拜登行前,媒體就大肆報道他此行目的是拉西方盟友遏制中國。

如媒體所料,G7公報提到美國和歐洲視中國為“系統性競爭對手”,但在如何應對這個對手上卻着墨不多。公報25頁文字涵蓋全球重大議題,並提出解決辦法。可以大致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國際共識基礎較強的問題,涉及世界經濟復蘇、全球稅收、綠色轉型和數字轉型、氣候變化、全球糧食系統等,這些方面的全球合作實際上從未停止。拜登政府就職後重新激活和參與應對氣變全球議程,包括中美兩國的氣候團隊保持着密切接觸,聚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落實問題。中國也在細化國家規劃並陸續公布具體路線圖。至於G7公報中提到的全球最低稅率,包括中國在內全球130多國已經同意參與其中,這是全球合作的很好例子。

第二類是世界存在共同利益,但各國尚缺乏合作共識,甚至存在爭議抑或不同解釋的問題。例如公報里提到的涉及全球抗疫、世界貿易體制和規則改革、數字技術規則、ICT(信息通信技術)基礎設施供應鏈等問題。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利益和訴求,但大家越來越意識到,新問題、新技術帶來的新挑戰需要合力面對,單靠一個或者幾個國家是難以應對的。我們需要依靠科學與夥伴精神。

公報提出爭取在2022年結束疫情,為此需要全球至少60%的人接種疫苗。而中國是疫苗和醫藥大國,其貢獻不可或缺。中國國內單劑疫苗接種量已超14億針,對外累計提供了4.8億劑疫苗,未來將能做得更多。

公報提到“重建美好未來”(Build Back Better)倡議,旨在支持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有分析說,其目的是對沖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但是,如果G7 倡議能夠落地,應該可以與“一帶一路”倡議互補。全球基建缺口巨大,據亞洲開發銀行估計,到2030年,僅亞洲發展中國家就需26萬億美元的基建投資。無論是“一帶一路”還是“重建美好未來”,都不足以填滿這個需求,因此,對全球基礎建設的投資可以說是多多益善的。

第三類是直接指責中國的內容,包括人權、經貿問題等。這裡沒有什麼新奇內容。“人權”一直是美西方對中國最常用的攻擊點。我記得40年前就曾參加過涉及中國監獄條件的一個人權問題的討論,這些年來,大多數所謂的人權問題都隨着中國的發展而消失了,但是美西方的指責卻未曾停止。所以,中國人的耐心磨得很薄了,越來越不耐煩去解釋,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一代。這個分歧問題可能沒有好的解決辦法。但是我們不應停止解釋和說明,不僅要向那些批評中國的人,更要向希望了解中國的國際社會積極提供信息。

美方需要學會尊重中國。沒有人比中國人更了解中國的困難和挑戰,也沒有人能為我們解決這些問題。同樣,也只有美國人更了解自己的國家,也需要自己去解決面臨的難題。中美競爭的一個方面,就是看誰能更好地滿足本國人民的需求。大家最好還是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滿足各自民眾的所需所求。

觀察拜登此次歐洲之行和G7峰會,有三點看法:

一是,G7試圖搶抓後疫全球議程的主導權,但是它們無法主導解決這些問題。中國不僅不應該拒絕,而且可以作為負責任的一方積極加入到全球議程中去,共同推進那些有益於世界的重要事項。

二是,中美兩國是推動世界變化的兩個引擎,同向推動能為世界提供動力,反向推動則將撕裂全球體系。歐洲人顯然希望看到兩國和平解決分歧。中方需要高度警惕那些試圖將中國樹為敵人的極端勢力,保持自身定力,不讓自己的發展目標受到大的干擾。既然我們兜里並沒有揣着一套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國家戰略,何不坐看潮起潮落。

三是,儘管中歐之間也存在分歧,但在一些基本原則上我們立場是一致的,例如堅持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等。中歐需要冷靜相互傾聽、坦誠解決彼此關切。在中美關係存在如此多不確定性的當下,中歐保持協調與合作,可以為世界體系注入穩定因素,這十分重要。

(本文為作者在7月20日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舉辦的“中美關係對話”視頻會議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