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沈聯濤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 肖耿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

接納中國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2021-06-30
us-china.jpg

北約領導人在他們最新發表的公報中宣稱,中國對“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構成了系統性挑戰”。中國駐歐盟使團的回應則很明確:“中國不會對誰形成‘系統性挑戰’,但如果誰要對中國進行‘系統性挑戰’,我們不會無動於衷。” 這種針鋒相對的話語本無必要,世界上大多數人也許並不希望對抗升級。然而,升級的可能性卻在日益加大。

這主要是因為,中國是美國總統喬·拜登大體維持了其前任唐納德·特朗普做法的少數政策領域之一:激烈地競爭、有需要時合作、必要時對抗。為此,正如中國對北約公報的回應,它也有自己的三步應對措施:不想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

北約並不是拜登推行美國政策的唯一場合。在最近的G7峰會和與歐盟領導人的會晤中,拜登還試圖說服美國的盟友結成對抗中國(和俄羅斯)的統一戰線。

美國參議員伯尼·桑德斯看到其中的問題。他最近警告說,通過把中國塑造成生存威脅,美國的政治機構實際上是在為一場沒有贏家的新冷戰搖旗吶喊。就像他所說的,圍繞“在全球與中國零和對抗”規劃美國的外交政策,“在政治上是危險的,在戰略上是適得其反的”。

美國對華政策的缺陷,源於其在國家安全概念方面的執念。然而,雖然在二戰後美國主導單極世界秩序的幾十年里,這個目標對它來說或許是合理的,但拿到今天的多極體系中卻不現實。

在當今世界,試圖“遏制和對抗”擁有不同價值觀或不同制度的國家,而不是商討一個新的全球契約來接納它們,往往會釀成衝突,也註定會妨礙就氣候變化等共同挑戰展開互利的經濟交往與合作。正如中國駐倫敦大使館一位發言人在G7峰會後所指出的,“世界上的事情由少數幾個國家操縱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但問題不止於此:即使在這“少數幾個國家”里,同中國對抗這種決策也不一定符合大多數人的意願。正如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言,今天的美國看起來更像是富豪當政,而不是代議制民主政體,收入最高那1%人口可以引導大多數公共政策,使之對他們有利。

要是一個佔世界人口5%的國家當中的1%頂層人口,將最大兩個經濟體推入了衝突,全世界都會遭受巨大苦難,而絕大多數民眾對此卻沒有發言權。如果美國及其西方盟友真的相信民主,他們應當發覺這是不可接受的。

更好的並且反映西方自由民主國家所珍視的價值觀的做法,是應當考慮“一個地球”的利益,它包括整個人類和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這意味着我們的視角需從國家安全擴大到全球安全,要為最多的人尋求最大的利益,並確保每個人在決定我們共同的未來時都有發言權。

我們主張的不是全球政府。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已經證明了單一文化的脆弱性。與自然界一樣,在人類文明中,多樣性帶來穩定和進步。即使是競爭也可以是件好事,但前提是通過有效的合作加以平衡,避免發生針對人類或環境的粗暴行為。

那麼,怎樣讓“一個地球”體系成為現實呢?在技術手段支持下的自下而上反饋機制將是至關重要的,其目的應是打破一直以來全球精英藉助深奧語言建立起來的孤島,從而讓更多的人能夠帶着更多領域的專業知識參與討論。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緩解傳統經濟思維與環境需要之間的緊張關係,前者強調更多消費、投資和增長,後者則要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在“一個地球“體系中,很多“好的東西”往往也可能非常糟糕。

這種過時的“孤島式”做法,也反映在中國和美國正陷入“文明衝突”這一草率的敘事當中。帝國會有衝突,而各個文明卻應該彼此“文明”相待,尤其是因為我們擁有同一個地球。

為了這一目標,各國領導人必須超越狹隘的對國家安全的重視,就如何實現和平、穩定、營養充足、環境可持續的全球安全展開廣泛而有包容性的討論。但首先,美國必須放棄對中國的遏制,並開始接納它。

全文翻譯自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標題“Accommodating China Is Unavoidable”(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