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工商界應作中美關係發展砥柱

2021-05-24
7815c421ly4gqfnk1dbn5j20u00k0gmx.jpg

近年來,中美關係持續惡化,出乎許多人的預料。剛剛發佈的中國美國商會《美國企業在中國白皮書》中提到,多數會員將“中美關係緊張”列為在中國開展業務的首要挑戰。的確,中美關係處在歷史關鍵時刻。由於戰略互疑的上升和結構性矛盾的凸顯,兩國關係面臨重要選擇:是滑向對抗衝突,還是走向良性競爭?

中美之間的確存在分歧,關鍵是怎麼做。雙方需要傾聽彼此,共同尋求解決分歧的辦法。但是如果選擇對抗,則是另外一個局面。中美關係經過一段時間的下滑,現在處於一個平台期,如何選擇將決定兩國關係的未來。美國新一屆政府似乎決心要與中國進行“戰略競爭”,用美方的話說,這種競爭將是“長期且激烈的”。中國則一直在強調對美政策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致力於構建基於協調、合作、穩定的中美關係。

中方不贊成用“戰略競爭”來定義兩國關係,因為這是一個零和概念,容易向錯誤方向驅動外交行為。雖然美方表示要為“戰略競爭”設定邊界、進行管控、防止災難,但是,美方的對華態度和做法無法擺脫你輸我贏的零和觀念。戰略競爭思維排除了兩國在根本利益上存在共識的可能性,這也就讓合作成為無本之木。因此,美方需要謹慎定義中美競爭。

最近國際關係界學者紛紛宣告世界進入“大國競爭”的時代。但是,在中國人看來,儘管挑戰在不斷增多,世界和平、發展、合作的大勢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冷戰後美國在對世界大勢的判斷上一直存在偏差,被霸權思維所主導,容易忽視由世界多國人民的希冀和追求所推動的和平與發展大勢。中國對世界出現和平與發展大勢的判斷被證明是正確的。這也是中國順勢而為、改革開放和融入世界發展大潮並不斷取得成功的關鍵原因之一。

記得在歐洲的一個國際研討會上,我應邀介紹中國的政策和對國際形勢的判斷時,談到中國對世界大勢的判斷是“和平與發展”。我用英文的“trend”表達“勢”的概念。同台的基辛格主動幫我解釋,他對聽眾說:“'勢'是中國政治特有的一個概念。'trend'這個英文詞不能完全表達它的意思,可以直接用's-h-i'(勢)”。他說:“中國人說的'勢',就像激流從高山上沖瀉下來,無可阻擋。政治家的責任就是要判斷'勢'在哪裡,然後帶領人民順勢而為,取得成功。”我覺得他比我說得還要清楚。所以,對世界大勢的判斷十分重要,而且輕易不能動搖。中國人認為,和平與發展依然是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大部分國家和人民的追求,對此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有許多闡述。

我們不能否認競爭的客觀存在,我們主張在公平公正基礎上競爭。就像習近平主席今年1月出席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時指出的,要“開展你追我趕、共同提高的田徑賽,而不是搞相互攻擊、你死我活的角斗賽”。

在國際關係歷史中,道路的選擇都不是瞬間完成的,尤其是大國關係的調整,必然要經過一個較長時期的互動過程。歷史的結果也不是單純由戰略意志決定的,往往是在一連串必然或者偶然的事件中塑造出來。中美關係就處在這樣一種流變的過程中,“終局”遠未到來。中美關係的變化讓人眼花繚亂,產生的不確定性可以導致多種可能的前景。如果用全色系的“光譜”來描繪,人們或許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這個“光譜”最黯的一端是矛盾不斷加劇的前景,可以演變成全面危機,引發冷戰式的激烈對抗甚至戰爭。這種可能性已經被許多國際學者預警,基辛格博士在去年11月的創新經濟論壇上就曾發出警告,“除非(中美之間)出現某種合作行動的基礎,否則世界將陷入一場堪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災難”。

在光譜比較亮的另一端是相對可控和共存的前景,中美在現存國際體系內解決分歧,兩國關係進入良性競爭的軌道,最終實現共同演進、美美與共(each is successful in its own way)。現在的中美關係呈現比較大的搖擺性和不確定性,雙方有時矛盾激烈,有時能冷靜溝通,都承認有合作的必要性,願意探尋合作方式。如果雙方能比較準確地確認彼此紅線和底線,在一些關鍵領域達成解決或者管控分歧的共識,逐步摸索出在競爭狀態下和平共存的規則,並且在擁有共同責任和利益的領域保持和擴大合作,那麼,中美關係有較大概率向“光譜”明亮的一端移動。

對於大國來說,處理彼此關係需要“以終為始”,決策時考慮到終極目標(當然也應是可行的目標)和為此可以付出的代價。要爭取好的結果,就要避免被困在分歧里不斷驅動敵意,給原非本意的負面方向增加能量。

中美建交40多年來,雖然一直矛盾不斷,也曾多次出現危機,但都能及時管控,因為雙方在發展關係的大方向上有共識,兩國人民也都支持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當年的初衷放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審視,仍然是有意義的。兩國在實現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對彼此的需求沒有改變,甚至更大。再加上,全球各種跨國挑戰的突出、新技術變革對新規則的需求等等,都為中美進一步合作提供了理由和土壤。

觀察美國新一屆政府,可以看到其立足點是解決國內問題,中國往往成為他們勵志的比照對象。不過,華盛頓雖然認識到無法依靠向外部轉嫁矛盾來解決自身問題,但是好像也很難擺脫前幾年挑起爭鬥所產生的巨大慣性,尤其國會傳遞出來的信息相當負面,輿論中充滿怨懟的情緒。這些因素都會推着兩國關係繼續向“光譜”黯淡的方向移動。此時需要有更多人勇於為中美關係注入積極因素。

合作是我們必須抓牢的紐帶。習近平主席今年2月同拜登總統通電話時強調,“中美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合作是雙方唯一正確選擇”。拜登總統也表示美國願在符合自身利益的情況下與中國合作。

在不久前的安克雷奇會晤中,中美高官有機會就廣泛議題坦率交換意見。兩國氣候變化特使在上海會晤後發表了共同聲明,隨後習主席以視頻方式出席了拜登總統發起的氣候峰會。世人從這個過程中看到了高超的外交智慧和專業精神,也看到兩國承擔國際責任和應對全球難題的願望和能力。

中美之間能裝進合作籃子的議題有很多,經貿是歷久彌新的第一要素。過去人們常說,經貿合作是中美關係的“壓艙石”,在中美關係持續惡化、內外環境更趨複雜的背景下,這個“壓艙石”還能不能起作用?

需要看到的是,美方近年採取的貿易霸凌、強行“脫鉤”措施,不僅沒有解決工商界的關切,反而打亂了兩國正常交往的秩序。“關稅戰”不僅沒有減少美國的赤字和促使製造業迴流,反而加重了美國消費者的負擔。這一切也不利於全球產業鏈的穩定。有些人覺得可以把“脫鉤”限制在局部科技領域,但其風險是,無法控制可能引發的鏈式反應,對中美關係和全球體系的衝擊仍將是全方位的。

從今年的《白皮書》中可以看到,在中國的美國工商界保持着冷靜和務實的態度。超過2/3的企業將中國視為優先市場,85%的商會成員不打算將企業的製造或者採購工序遷出中國,近2/3的會員計劃在2021年增加對華投資。這說明,大家對中國市場抱有信心,對中美經貿合作投的是贊成票。

我們每個人,包括在座的工商界人士,都在參與中美互動,也都在對兩國關係的演變方向產生着影響。那麼,工商企業界應該如何推動兩國對雙邊關係做出合理的選擇呢?我覺得重要的是:第一,支持公平競爭;第二,保持合作勢頭;第三,積極促進溝通。

無論是美國企業在中國,還是中國企業在美國,都要面對競爭。兩國工商界要積極探索良性競爭的路徑,創造社會、企業和消費者共贏的格局。在此過程中,要學會“尊重”——尊重對方國家的政治、司法、監管制度,尊重對方市場的生產和消費文化,為兩國人民提供更好的商品和服務。

也希望你們繼續協助兩國政府營造尊重知識產權和公平交易規則的商務環境。《白皮書》認可中國改革開放和市場建設不斷取得進展,47%的會員認為知識產權保護狀況在持續改善。大家看到,中國政府重視知識產權保護,不斷加大立法和執法力度。同時對市場包容性、監管制度和企業合規管理、社會責任意識等問題提出關注,就兩國完善產業政策和市場准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執法等提出建議。

相信你們的聲音是被認真傾聽的。去年1月開始實施的《外商投資法》將進一步改善外資在中國的發展環境。中國在不斷制定和修訂知識產權相關法律的基礎上,也將加強執法,擴大社會認知,努力解決企業關切。另一方面,也希望你們的聲音和中國企業的呼籲能被美國政府聽到,減少政治因素對正常經貿往來的干預和扭曲。

4月初我在博鰲與柯有為公使進行了一次很有意思的對話,我們在不少問題上存在分歧,但最讓我們感到憂慮的是兩國信任的缺失。而解決的根本途徑是堅持對話溝通。

兩國工商界有責任更多地站出來發聲,為促進中美溝通發揮作用,幫助兩國政府增進了解和信任,不僅要讓兩國政府聽到大家的合理訴求,推動照顧彼此關切,也要讓兩國社會看到工商界逆勢堅持運營、合規良性競爭的努力,看到經貿合作所帶來的互利共贏結果。

美國國會參議院正在審議一份長達280多頁的“對華戰略競爭法案”,裡面不少判斷缺乏客觀信息基礎。大國基於不可靠信息制定政策是危險的,工商界有責任為建立保障兩國經貿穩定合作的法律基礎多做貢獻。

中美利益交融深厚,合作存量巨大,未來潛力更大,這是我們對兩國經貿關係前景的信心之源。希望大家繼續努力,作中美關係發展的中流砥柱。

本文為作者5月11日在北京舉辦的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會議上的講話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