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賀文萍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亞伯拉罕協議》後的中東:有交易但難有和平

2020-10-09
微信圖片_20201009230903.gif

9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攜第一夫人在白宮南草坪參加了《亞伯拉罕協議》的簽署儀式。該協議的簽署主要是見證阿聯酋、巴林與以色列實現關係正常化,被稱為“亞伯拉罕協議”,是寓意一神教鼻祖亞伯拉罕的後代阿拉伯人與猶太人從此握手言和,相逢一笑泯恩仇。特朗普也興奮地表示,該協議將構成“整個(中東)地區全面和平的基礎”,“黎明將在和平中到來”。

儘管阿聯酋、巴林與以色列建交對於以色列中東外交環境的改善無疑是好事,但是否由此開啟了整個中東地區的和平之門,還言之過早。

首先,該協議是建立在短時間的利益交換基礎上,並未改變中東地區的結構性衝突和矛盾。該協議是美以雙方政治與外交需要的產物,而非中東地區根本矛盾緩和的結果。特朗普總統有選情政治的需要,要顯示任內外交成績,獲取美國國內親以色列的基督教福音派選民的支持,獲得衝擊諾貝爾和平獎的資本。而以色列則希望在美國歷史上最偏袒以色列的本屆美國政府執政期間取得有利於以色列的實質性外交突破。

美以雙方的一拍即合從特朗普四年前走進白宮就已經開始了。為迎接《亞伯拉罕協議》簽署這一天的到來,特朗普的猶太女婿庫什納不僅親自捉刀設計並推出了一邊倒偏袒以色列的“中東和平新計劃”(也稱“世紀協議”),且近年來頻繁出訪中東各國,做阿拉伯國家的“思想工作”。不過,雖然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之間的矛盾因《亞伯拉罕協議》的簽署而得到很大程度的緩和,但長期以來決定中東地區“戰”與“和”的最根本矛盾——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的矛盾則不但沒有緩和,反而愈來愈尖銳。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以及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擴建定居點等做法已經把巴勒斯坦推向絕望的懸崖邊緣。與絕望同步增長的當然還有仇恨。沒有巴以衝突的緩和就談不上中東局勢的緩和,沒有巴以矛盾的解決也不可能迎來中東真正的和平。

其次,圍繞《亞伯拉罕協議》的簽署既有新人笑,也有舊人哭;既擊破了阿拉伯世界所謂“鐵板一塊”對以色列的敵對,也推進了巴勒斯坦、伊朗、土耳其、黎巴嫩真主黨、也門胡塞武裝、伊拉克人民動員軍等反對美以力量的聚合。在這些力量中,有具有一定經濟和軍事實力的伊朗和土耳其,也有具備突襲等實戰經驗的黎巴嫩真主黨和也門胡塞武裝。可以說,這些力量哪一個都不是省油的燈。伊朗和土耳其這兩個非阿拉伯國家的地區大國希望藉助阿拉伯國家的分化進行新的合縱連橫,目標是實現奧斯曼帝國和波斯帝國的復興之夢。而美以兩國近年圍堵伊朗、削弱土耳其的努力甚至比分化阿拉伯世界的團結更顯艱難,根本做不到得心應手。伊朗多年來自身形成的抗壓能力使其熬過了國際制裁,同時歐盟、俄中等國際力量也反對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和重啟制裁伊朗的霸凌做法。土耳其則不僅在外交言辭上表達了對阿聯酋、巴林與以色列建交的強烈反對,近年來還用軍事手段強力介入敘利亞北部及利比亞內戰,凸顯了強人埃爾多安塑造他所期盼的新中東格局的勃勃雄心。

最後,《亞伯拉罕協議》自身的可持續性也具有一定脆弱性。此次率先與以色列實現關係正常化的阿聯酋和巴林目前與美國、沙特關係比較緊密,阿聯酋與沙特兩國的王儲年齡相仿,私交密切,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緣政治和發展觀,兩國也有與以色列進一步開展經貿和軍事合作的意願。如今,兩國領導層把國家利益置於阿拉伯團結的整體利益之上,這一政策能否得到阿拉伯國家民眾的支持,是否能在兩國領導層更替後得以延續,都還需要時間來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