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雲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支持東盟是中國國家利益使然

2020-09-18
微信圖片_20200918171500.jpg

9月9日,年度東亞合作外長會議在中美圍繞南海等問題的衝突加劇背景下召開。由於中國與東盟部分國家存在海上領土爭議,中美兩個大國的東盟外交,常被描述為通過拉攏分化東盟成員達到大國博弈的戰略目的。例如,一些國際媒體將中國會議前承諾為湄公河流域國家優先提供新冠肺炎疫苗解讀為“疫苗外交”。筆者認為,從冷戰後中國對東盟外交的歷史看,中國支持東盟內部團結和東盟在地區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是一貫的,這種一貫性並非外交辭令,而是中國國家利益使然。

首先,東盟是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地區組織中最為成功的案例,也是世界上繼歐盟之後最成功的地區一體化案例,是整個亞洲的地區政治資產。東盟自1967年成立後有兩大成就,對內成就是成員國之間沒有發生過戰爭,保持了地區和平穩定;對外成就是東盟在保持自身獨立性和與域外大國良好關係的同時,還成功將中美日印等大國引入以東盟為中心的各種多邊合作框架。在普遍認為是大國主宰世界的國際政治邏輯下,這種“弱者邏輯”的勝利不能不說是國際政治中的奇蹟。

第二,中國與東盟的關係基礎是中國對東盟的多邊主義理念和實踐的認可與欽佩。由於歷史原因和國際格局限制,除了聯合國,中國多邊外交的經驗有限。上世紀90年代後,中國正是通過參加東盟的各種正式和非正式地區外交,開始重新認識多邊主義。東盟在長期地區合作中形成的具有東方特色的多邊主義成就,對於中國對多邊外交的認知、實踐和信心起了巨大作用。

第三,一個團結、穩定和繁榮的東盟符合中國的利益,而一個碎片化的東南亞將使中國的南部戰略環境極大惡化。大多數東南亞國家都是中小國家,很多都是多民族國家,不少同中國還有領土問題沒有解決。儘管現在有分析擔心東盟作為整體可能會在南海等問題上集體對中國發難,但這種看法在戰略上是短視的,在歷史上是站不住腳的,在政策上是誤導的。我們可以試想,如果沒有東盟,東南亞目前還是一盤散沙的話,那麼這個地區會比現在更脆弱,更容易受外部力量的干預。越南戰爭和柬埔寨危機,實質上是東南亞地區碎片化的結果,五個創始成員國之所以在越戰高潮的1967年建立東盟,根本動力也是要通過實現地區團結和自主,避免重蹈越南戰爭的厄運。

第四,東盟的同伴壓力(peer pressure)促使冷戰後東盟成員自主擴容,擴大了東南亞地區的戰略自主,並深化了經濟合作的質量。冷戰中,東南亞內陸國家戰火紛飛生靈塗炭,而以海上國家為主的東盟創始成員國則保持了內部穩定和經濟發展,並在上世紀80年代成為新興工業國家的代表。和平穩定與經濟發展的吸引力給飽經戰亂與貧窮的東南亞內陸國家帶來巨大同伴壓力,成為它們加入東盟的動力。1995年越南、1997年緬甸和老撾、1999年柬埔寨先後加入,不僅在物理上實現了東盟的完整性,東盟長期形成的多邊主義理念也對這些國家的外交產生質的影響。通過地區多邊主義而不是依靠外部力量或者自我封閉獲得安全的新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新成員對安全的傳統思維。一個擴容後的穩定、發展的東盟,對中國來說主要意味着南部戰略環境的進一步改善,正因為政治戰略的確定性,中國與東盟的經濟關係進一步緊密,今年上半年東盟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9月9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第十屆東亞峰會外長會上再次重申堅定支持東盟在東亞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這不是一句空話,更不是為了對抗美國,而是因為一個一體化的、團結的東盟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