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夏威夷會談:摸索妥協的底線與空間

2020-07-03
Lu.jpg

在美中日益升級的大國衝突背景下,蓬佩奧與楊潔篪的夏威夷會談是一個令人歡迎的緩和跡象。它表明雙方對繼續對話仍保持開放心態,知道美中對抗給全球帶來日益加深的擔憂,並意識到兩國領導人面臨的巨大國內壓力。然而,這一轉瞬即逝的友好時刻或許並非意味着緊張態勢有所緩和,而更多是給雙方提供一個摸索彼此底線的機會,試探對方在諸多存在分歧的領域有多少願意讓步的空間。

國務卿蓬佩奧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的閉門會談長達七個小時,在位於火奴魯魯的希卡姆空軍基地舉行。這次會談出人意料,雙方對細節也閉口不談。一系列熱點問題——從香港充滿爭議的《國家安全法》和台灣爆點,到南海和貿易與技術爭端——已經持續發酵數月,所帶來的緊張或許令雙方不堪重負。平壤炸毀位於開城的朝韓聯絡辦事處也許是緊迫原因之一。前國家安全顧問約翰·博爾頓出書指責唐納德·特朗普總統的外交政策也令局勢火上澆油,尤其這也許影響特朗普今年11月的重新當選。

在會談後發佈的簡要聲明中,國務卿蓬佩奧“強調了美國的重要利益以及兩國在商業、安全和外交互動中實施完全對等原則的必要性”。這位前中情局長同時“強調了為抗擊眼下的新冠疫情並防止疫情將來再次暴發而完全透明及信息共享的必要性”。聲明反映了兩個大國在一系列議題上的分歧,以及美國對於中國控制疫情擴散不力的看法。

對於美國而言,蓬佩奧的一條推文或許更能說明情況:讓中國遵守今年1月達成的“第一階段”貿易協定的承諾至關重要。特朗普總統似乎也抱有相似觀點,雖然嘴上說“脫鉤”依然是一個政策選項,但總統本人似乎更傾向於推動雙方達成協議。北京承諾購買2000億美元的美國產品並進一步開放中國市場或許能幫助重振遭疫情重創的經濟。這也將證明他為貿易談判付出政治資本是值得的,同時為達成第二階段協議鋪平道路。隨着大選臨近,這些成果將派上用場。作為扭轉貿易赤字、遏制不當行為和更好保護美國知識產權在中國不受侵犯的回報,特朗普總統或許會幫助北京解決近期的一些問題。例如5月底,他主動提出為中國和印度的邊境爭端進行斡旋,2017年他曾同樣在中國與其東南亞鄰國間就南海問題進行調停。美國還急於讓中國加入美國與俄羅斯的核武器談判,中國和美國也許還會就如何回應朝鮮近期的行為展開合作。

對於中國而言,派出一位經驗豐富的美國通而非外交部長——這位外交部長因據稱容忍並維護好戰的外交手段而遭到抨擊——意味着,北京想尋求實質性結果而非表面文章。美國國務院的聲明對新疆、香港、台灣和南海問題隻字未提,這或許被解讀為向北京作出讓步,雖然這些議題一直是此前美國國務院聲明的主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支持這一觀點,稱楊潔篪闡明了中方在台灣、香港和新疆問題上的立場,即這些問題都屬於中國內政。中國外交部發佈的簡短聲明也對會談細節語焉不詳,僅將這次會談形容為“建設性的”對話,稱這是讓兩國闡明各自立場的機會。聲明同時表示,“雙方同意採取行動,認真落實兩國元首達成的共識”——這很可能是指兩國此前達成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

然而,美國國內公眾和兩黨對中國的反感與日俱增,中國國內也出現越來越多針對美國和西方批評的“戰狼”心態,這都制約了華盛頓和北京的轉圜空間。美國國會希望限制總統的外交權限,這或許基於特朗普的不可預測、交易主義以及擔心其外交策略侵蝕美國的全球地位。通過出台針對中國的制裁法案,美國立法機構希望藉此制約總統。面對一個不僅被日益視為競爭對手,而且被視為威脅的國家,沒有哪位總統候選人願意表現軟弱。因此,特朗普政府在處理與北京的關係時必須謹慎行事。故在蓬佩奧與楊潔篪於夏威夷進行會談的同一天,特朗普簽署了《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此舉與特朗普去年11月簽署《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如出一轍,當時中美兩國圍繞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定的談判正在進行中。11月初,中美雙方“原則上”達成共識,並探討了彼此分階段降低關稅的可能性。即便如此,白宮仍在反擊國會限制總統外交權限的努力。所以,特朗普在兩份法案上簽字的條件就是(很可能也是在隨後與中國相關法案上簽字的條件),這些法案無論如何都不能限制總統依照憲法從事外交活動。對某些條款,如干涉總統處理外交關係的制裁要求,應被視為建議而非強制性的。

但是,雖然這種談判-制裁的手段有可能提振特朗普在美國國內外的支持率,但它卻讓習近平在美國壓力面前顯得膽小軟弱。中國政府的管理結構令習近平同樣無法免於國內壓力。事實上,隨着疫情威脅到中共兩個百年計劃之一——到明年實現“小康社會”,我們可以想像北京最高領導層面臨的壓力。事實上,在外交政策議題上表現強硬是最起碼的,尤其是在與北京核心利益息息相關的香港和台灣問題上。

雖然夏威夷會談未令美中關係重啟,但它的確為美中兩國提供了一個圍繞影響雙邊關係的緊迫議題表明自身基本立場的平台。了解談判的底線和空間有可能對未來的戰略或特定議題對話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