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雲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中美關係未來取決於雙方努力

2020-06-24
Zhang.jpg

經過半年中美關係的持續緊張,6月16-17日,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夏威夷舉行閉門會談。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李成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將此次會談類比為有可能帶來“尼克松訪華時刻”效應。儘管目前做出判斷為時尚早,但此次會談意味着停滯多時的雙方外交最高層戰略對話重啟,意義不可小看,更何況蓬佩奧過去幾個月的言行一直是中美交鋒的焦點之一。

會談在夏威夷舉行體現了中方的主動性。中美關係的未來需要共同塑造,誠然美國對華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中美關係的走向,但中國的主動性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美國對華認知的走向。從這個意義上說,中美關係未來的球也在中方一邊。

首先,2021年無論誰當選美國總統,美國新政府主要精力仍然是國內事務,優先發展經濟的大方向不會變。美國的戰略需要是有一個好的國際環境確保其國內發展,對華關係方面的各種起伏都不會改變這一戰略需求的本質。對中國來說,如何管控分歧,保持溝通,不僅對因為關係滑坡導致誤判有抑制作用,而且對與下一屆政府構建正常工作關係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中國發揮主動性也釋放了無論美國政府如何更替,中國發展中美關係的決心不變的政治信號。同時,中國的進一步改革發展也需要確保有一個外部和平穩定的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說,中美關係並沒有到無可救藥的地步,因為雙方對國際體系的基本戰略需求是一致的。

第二,中國繼續主動向美國說明自己沒有取代美國的戰略意圖,沒有將美國看成是一個衰落的國家,對於美國構建客觀的中國認知仍然十分必要。中國前國務委員戴秉國在其回憶錄《戰略對話》中多次提及,在中美戰略對話中,中方多次強調不贊同美國衰落論。可能有人認為,在美國目前的對華情緒下說什麼都是沒用的。還有人認為,在中國已經崛起的情況下,繼續這些老調子反而讓美國人不信任。而筆者以為,中國對美戰略溝通的目的,在於幫助美國塑造一個準確的中國認知,而“美國沒有衰落”,“中國不是蘇聯,不想新冷戰”都是事實。美國首先要自己有信心,要不誤判自己,這是正確認知中國的起點。考慮到中美戰略對話已經多年未開,以及美國政府換屆後政策連續性較弱的情況,這些多年前戰略對話中的經典論述並不一定被本屆美國政府所熟知。

第三,中美對話對中國國內中美關係悲觀論的蔓延也有抑制作用。隨着中國的不斷發展,精英和民眾對中國對外關係的期待和要求也在上升。另一方面,中美關係的波動容易造成上述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從而引發中美關係悲觀論的蔓延。國際關係中的認知是相互建構的,在信息時代,這種認知互塑的速度相當驚人。在美國目前國內政治極化趨勢下,很難期待美國夠構建一個一貫性的對華認知。這就要求中國在對美戰略中發揮主動性,穩住不穩定的美國國內認知環境。

起源於2005年的中美戰略對話主要就是要解決美國認知中國的問題。在15年後的新形勢下,中國對美認知和自我認知問題的重要性在上升,處理好這個問題對於幫助美國建立準確的自我認知和對華認知具有重要意義。正如基辛格博士所說的,中美要發展相互演進的關係,因此中美關係的未來需要雙方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