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茉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美國對華「權力控制」的七大工具手段

2020-06-12
Zhang.jpg

特朗普執政以來,美國對華戰略框架從傳統的“接觸+遏制”迅速向單純“遏制”轉型。以2018年開始的中美經貿和高科技領域摩擦為標誌,這一轉型進入高潮,成為中美建交以來兩國關係最深刻的變化。美國在中國利益敏感度最大的經貿、高科技領域發起對華“脫鉤”行動,決心打擊中國的經濟產業、科技發展。在本國必然遭受同樣慘重損失的情況下,美國仍發起對華貿易戰和科技戰,可見其權力邏輯已經取代市場邏輯。美國試圖對中國進行“權力控制”,主要控制手段涵蓋了經貿、產業、科技、投資、金融、數據等領域。

第一,不惜一切代價加速“脫鉤”。特朗普為吸引製造業迴流已窮盡一切手段。疫情之下,美國政府不斷加碼,加快供應鏈回遷,實現包括供應鏈獨立、製造業獨立在內的“全方位獨立”正成為美國重要戰略選項。《美國先進制造領導力戰略》中就提出“確保醫療產品國內製造”、“提升美國國內製造業供應鏈能力”等目標。白宮正計劃推動吸引美國企業從中國迴流的政策,將迴流支出100%直接費用化,為美國企業從中國搬回美國的成本埋單。

第二,進一步加大科技制裁。美國不斷加緊對華科技制裁,除了“實體清單”外,近期美國商務部宣布正式對中國、俄羅斯、委內瑞拉三國實施新的出口限制政策。新政策主要內容包括:

(1)擴大軍事最終用途/用戶控制(MEU),覆蓋半導體設備、傳感器和其他技術。

(2)取消民用最終用戶許可證例外(CIV)。美國集成電路、電信設備、雷達和高端電腦等民用產品出口將受到嚴格審查。

(3)取消對額外允許再出口的許可證豁免(APR)條款。它涉及要求其他國家向上述國家出口美國產品時,必須需獲得美國政府許可。

第三,推動組建更為緊密的經濟聯盟。美國正推動設立一個名為“經濟繁榮網絡EPN”的信任夥伴聯盟,成員包含企業及民間社會團體,來自數字業務、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貿易和教育等領域。聯盟成員將遵循同一套標準,通過協調規劃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數據顯示, 2019年中國對美出口同比減少13%,進口同比減少21%,降幅創下自1984年有統計數字以來的新高。美國商務部貨物貿易統計顯示,今年一季度對中國出口降至230億美元,同比減少14.7%,進口減少30.1%,進出口合計貿易量縮小了27.2%。

第四,以“國家安全”為名大幅限制投資。近一時期以來,美國加緊對華投資限制,而日本、澳大利亞等國也紛紛仿效跟進,出台更多針對中國和中國企業的歧視性立法和政策,且相關歧視性立法政策早已不限於境外投資,使得中國海外投資風險日趨增大。世界主要國家外資審查制度收緊導致今年一季度全球上市公司併購交易總值進一步下跌39%至4980億美元,創七年來最大單季跌幅。事實上,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交易併購用了八年才重回金融危機前的水平,而今重振全球跨境投資或需要更長的時間,且遠比恢復生產與供應鏈更加困難。

第五,推動實施資產管制和投融資禁令。強化上市公司財務監管是國際監管大趨勢,但過分濫用則可能被視為一種“投融資禁令”。近期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法案,劍指中國公司赴美上市。此外,美國聯邦退休節儉儲蓄投資委員會(FRTIB)表示,將無限期推遲其國際基金調整投資組合的計劃,暫停在華投資。

第六,多邊貿易框架下將“毒丸條款”模板化。美-加-墨協議中增設了“日落條款”,即所謂的 “毒丸條款”。條款規定,若這三個國家中有一國與“非市場經濟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則其他協議夥伴有權在6個月內退出美-加-墨協議協議。正在洽談的美英貿易協議也會加入類似條款,即中國與美國只能二選一,與中國締約,美國有權退出美英貿易協議。毒丸條款延伸至美歐、美日以及其他雙邊、諸邊甚至多邊協定,將鞏固以美國範式為基礎的國際貿易體系,對世界多邊體系幾乎是摧毀性的。

第七,形成“數據排他性體系”。當前,美國在前沿和基礎技術領域對中國實施管控,限制大量技術數據和敏感個人數據的跨境轉移,並通過長臂管轄和強大的情報和執法能力加以落實。當前,美國正聯手其他國家試圖制定跨國數據流通規則。2019年初,美日歐三方共同商議數字治理相關議題,涉及允許個人、商業、產業數據的相互轉移,嚴格限制向個人信息數據保護制度不完善或不利的國家轉移數據,進而打造美日歐互認的“數據流通圈”,建立以西方為中心的跨境數據流動規則框架,甚至以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劃線,以形成 “排他性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