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雲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現德國柏林自由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中德關係對防止中美技術冷戰的意義

2019-09-23
3.jpg

本月初,德國總理默克爾對中國進行了任職總理以來的第12次訪問。可以說她是西方發達經濟體中訪華次數最為頻繁的領導人。

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的經貿合作夥伴,中國已經連續三年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夥伴,2018年雙邊貿易額為1839億美元,同比增長9.4%,達到歷史新高。今年1-7月,中德雙邊貿易額達1069.3億美元,同比增長2.4%,德國對華新增投資11.7億美元,同比增長62.7%,中國對德投資增長10.1億美元,同比增長27.6%。

作為世界上第二和第四大經濟體,中德關係的強化不僅有助於雙邊和中歐關係的發展,在當前中美貿易戰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對於防止中美全面對抗、特別是發生技術冷戰也有重要戰略意義。

此次訪華期間,默克爾明確表示支持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期待德國在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任期內完成歐中投資協定談判,促進歐中更加可靠的貿易夥伴關係,並一如既往地歡迎中國企業赴德國投資。從去年開始,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對以5G技術為核心的華為等中國高科技企業實施了實際上的排斥政策,並要求主要盟國採取同樣的措施。對此,德國政府在今年初表示不能對特定企業排斥,展示了與美國不同的態度。

美國的做法體現了它對中國在高科技領域超越美國的擔憂,並試圖通過中美以及中國與西方國家“技術脫鉤”來減緩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速度。然而,在當今全球化和相互依存深化的時代,上述“脫鉤”的想法是與現實相悖的。

以華為為例,這家企業的發展過程的本身,實際上就是在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進程中成長的典型。華為的一些軟硬件至今仍然從美國進口,實際上是中美經濟關係具有很強互補性和互惠性的集中表現。美國試圖利用相互依存中另一方的脆弱性,通過“技術脫鉤”來敲打中國,其結果一方面會讓中國開始相信美國已經完全走向對抗,從而強化中國只能靠自力更生加速減少對美依賴的想法;另一方面,美國強力打壓也有可能讓中國以牙還牙,尋找敲打美國的痛點進行反擊。如果這種相互認知的負面螺旋一旦形成,那麼“修昔底德陷阱”也就成立了。

為了防止上述局面的出現,首先當然需要中美兩國通過及時有效的戰略溝通正確認識對方,形成共識。然而,包括德國在內的第三方的作用也很重要。美國的上述做法從長期來看與歷史潮流相悖,德國和歐洲國家在5G問題上的表態,表明它們不願意盲目跟着美國走。如果沒有緊跟者,那麼美國的技術冷戰就打不起來,因為沒有跟隨者就沒有領導力。從中國來說,則需要通過強化發展與德國在內的其他主要經濟體的關係,向“非美國世界”展示自身的技術進步而不是威脅,以及願意積極共同開發技術、共享發展、保護知識產權的形象,讓它們認識到技術脫鉤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可取。這樣做的目的不是聯德反美,而是要通過中德以及中國與美國以外世界加強合作,幫助美國認識到單方面制裁和脫鉤的想法不正確,防止美國滑向具有破壞穩定性的保護主義,把美國拉回全球多邊主義。

另一方面,中德雙方高層政治引領對於中國與西方世界良性話語體系的互動建構也具有重要意義。例如,默克爾這次訪華中提到了中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的負責任行為,以及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一樣有發展的權利,不能夠阻擋,等等。這些話看上去似乎是外交辭令,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默克爾之前的德國最高領導人在涉及到對華關係上都有類似的持續表態,這些對於保證中德關係合作的基調健康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