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沈雅梅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

美國對華認知陷入迷思

2019-08-14
b.jpg

從哈德遜研究中心白邦瑞先生的《百年馬拉松》,到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先生的《致命中國》,關注中美關係的人們一度以為,誤讀中國的不過是美國一些非主流人士,他們從片面的視角得出極端的結論,中國無需理會,因為事實勝於雄辯。但是,從美國政府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到近來提出5G發展戰略、印太戰略等一系列正式文件,一個日益清晰的情況是,美國對華認知誤區並非專屬於非主流,而是“全政府”的;內容不是區塊性的,而是整體性的,在涉及中國內政外交的主要重大議題上都有,在具體領域層出不窮,呈現出一種全方位、系統性的認知迷思。這為美國對華政策的轉向提供了思想包裝和輿論助攻,同時也反映出,美國外交特別是對華認知的思維模式出了問題。

美方不時冒出的驚人之語,把中美關係推入到一個心理戰的階段,這對不了解中國的人來說具有迷惑性和誤導性,對中美關係和中國形象的危害是現實、深遠的。真理越辯越明,但關鍵是,中國需要了解美方所使用的認知透鏡,破解迷思,還原事實,澄清真相。

第一是零和競爭的迷思。近日,奧巴馬時期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坎貝爾等人在《外交》網站上撰文指出:“美國對華歷來是合作第一,競爭第二,但中國對美卻是競爭第一,合作第二,用有限的妥協換取美國的戰略合作。” 這是一種把中國和美國、合作與競爭對立起來看待的典型零和思維,它從根本上反映出,美國在心態上沒有對正在到來的多極化世界做好準備,依然奉行非黑即白的“二元論”,對中國的快速發展心存抵觸,認定這動了它的奶酪,因此要把歷史的時鐘往回撥,拾起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抱守贏者通吃的零和博弈觀,在維護自身權力和影響力的同時打壓一切可能的挑戰者。

第二是兩極冷戰的迷思。美國對大國競爭的有限經驗有兩個主要來源,一是英美權力的交接,二是冷戰以蘇聯解體的方式而終結。歷史的榮耀使美國至今仍沉醉於美國霸權主導下的單極世界的獲勝。對世界各國來說,人們都希望放下冷戰思維,汲取冷戰教訓,但美國恰好相反,放下了冷戰教訓,抱守冷戰思維。從美方炒作的中美“脫鉤論”、“新冷戰論”可以看出,一些人認為,自冷戰後期開始的對華接觸戰略沒有達到目的,因此想復活遏制戰略。然而,中國不是蘇聯,中國的發展是全面的,也是寓於國際社會之中的,與世界全球化進程同步。如果說“中美關係不可能回到過去”,那麼它更不可能回到冷戰的結局上。

第三是極限施壓的迷思。隨着政治極化深入美國的戰略思維,美國推進外交的方式更加簡單粗暴。有美國學者提出,當下的美國不需要大戰略,只要明確外交政策重點就可以了,比如“對付”中國。於是,“極限施壓”被引入中美關係之中,美國力量的使用更加武斷,國家安全的名義被濫用,動輒是制裁、封殺,這加劇了中美關係的對抗性。雖然中美兩國領導人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和大阪的會晤均一致同意,共同推進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係,但在“極限施壓”戰術之下,“協調”變成了美國出爾反爾的壓服,“合作”變成美方給中方開單子提要求,“穩定”變成美方反覆升級貿易戰的中間階段。如此以往,世界恐怕會倒退至“強者行其所能為,弱者忍其所必受”的歷史窠臼中。

面對美方強加給中國的種種迷思,中國理應對自身發展的動力、方式和韌勁具有信心,同時也需保持清醒和冷靜,必要時進行反駁,並且,在理論過程中說明“我是誰”將比澄清“我不是誰”更重要。歸根結底,美國在對華政策上回歸正途的一個基本點是,它將不得不認識到,中國的形象和國家長遠發展不是華盛頓給出一個標籤、做出一個決定就能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