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崔立如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前院長

「巨量效應」與平衡點:中美經貿戰的啟示

2019-04-12
d.jpg

中美經貿問題談判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驅散了經貿戰的陰霾,為深受不確定性所困的中美及全球經濟注入了一份利好的強大確定性。與此同時,這一突破性進展也給我們觀察中美關係的未來發展帶來兩個重要啟示。

啟示一: “太大而不能倒” 已成為全球化時代中美關係的重要屬性。

中美經貿摩擦突起,是進入過渡時期的中美關係兩大發展的結果。首先是在雙邊經貿關係上,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和歷史性原因造成了不平衡問題,隨着美國的政治演變雙方的分歧和摩擦急劇升級,面臨攤牌。其二是在戰略層面,由於經濟和國際地位因兩伊戰爭和金融危機而受到嚴重削弱,美國將崛起勢頭日盛的中國確定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採取前所未有的舉措加以防範和制約。在上述背景下,特朗普政府悍然祭起對華經貿打壓的大旗。

然而,在特朗普政府發難的背後,存在着兩種政策主張和不盡相同的戰略目標。一是,特朗普本人相對單純的經貿目標,即兌現他2016年競選時的主要承諾,在最短時間內消除美國對華巨額貿易逆差,同時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在貿易政策和市場開放上的所謂“不對等”“結構性”問題。二是,美國右翼保守勢力和對華戰略遏制派(特朗普政府內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總統經濟顧問納瓦羅、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和國務卿蓬佩奧)所圖謀的更宏大目標,即將美國對華經貿關係作為強大的戰略手段對華進行冷戰式遏制,公開說法叫“脫鉤”政策。

自2018年3月特朗普政府正式對中國發出關稅戰最後通牒以來,中美雙方展開了談談打打、再談再打的激烈博弈。其間我們可以清楚觀察到,去年5月之後納瓦羅和萊特希澤的“脫鉤”論調甚囂塵上,美方政策取向一度從特朗普的經貿目標轉向右翼保守派的戰略目標。中美經貿談判因此幾乎陷入絕境。普遍的悲觀情緒不但給中美雙方的經濟和金融市場造成重大負面影響,也給全球經濟前景蒙上濃重的陰影。11月美國中期選舉結果更使特朗普認識到,中美之間經貿對抗這把“雙刃劍”對與中國經濟形成深度利益捆綁的美國經濟的傷害亦非同小可。隨後我們看到兩國領導人在阿根廷再度會晤,達成共同努力通過對話尋求解決方案的共識,中美再次回到經貿談判的正常軌道。“脫鉤”之說也隨之悄然退場。

2018年中美兩國GDP分別超過13萬億美元和20萬億美元,兩者相加接近全球GDP(約84萬億美元)的40%;中美兩國貨物貿易超過6300億美元,雙向投資累計超過2400億美元,結構上的互補性依然明顯。無論是雙邊關係上的互惠性,還是對全球經濟和貿易發展的帶動作用,中美經貿關係都已形成“太大而不能倒”的“巨量效應”。與此同時,這種效應在全球化時代也成為中美經貿關係的重要屬性。一場歷史性貿易戰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和體驗到中美新關係結構中的這一重要現實。

啟示二:過渡時期中美關係的演進是在處理戰略競爭與“巨量效應”之間尋求平衡點。

中美經貿關係“巨量效應”是建立在相互依存的內在機理上的,然而新關係格局下的相互依存與舊關係格局下的相互依存有重要的區別,這就是中美之間突起的戰略競爭的介入。這一變化反映了過渡時期中美關係的一個突出特點,即戰略競爭成為複雜關係的主導面。特朗普的對華經貿目標是要將戰略競爭的介入放在某種模糊而又可以靈活運作的位置上,以使美國獲得經貿上的最大好處。而右翼保守勢力則企圖利用戰略競爭的介入切割中美經貿關係,其目標是要遏制中國的崛起。如果右翼保守勢力的政策主張得逞,中美關係很可能滑向一場新冷戰,而這或許正是他們的目標所在。然而形勢比人強,務實主義顯示了更強大的力量。在這一輪博弈中,中美兩國的決策者經歷險境之後找到了處理戰略競爭和“巨量效應”的平衡點,避免了雙輸的結局。

在此還要指出的是,這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是由雙方決策者在博弈中為尋求平衡點做出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新關係格局下,戰略競爭已上升為中美關係的主導面,這緣自美國將崛起的中國視為唯一同等級的全方位對手。對中國而言,這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包含着發揮更大能動性的機遇。而把挑戰變成機遇,關鍵不在於敢示強還是能示弱,而在善於審時度勢、進退有據,這要求在宏觀形勢把握和微觀局面處理上都具有相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