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陳子楠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海洋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

美國近期南海「航行自由行動」有三點戰略考慮

2018-12-20
a.jpg

11月26日,美國“錢瑟勒斯維爾”號巡洋艦在西沙海域開展“航行自由行動”。美國太平洋艦隊發言人稱此次行動意在“挑戰中國的過度海洋主張,維護受國際法管轄航道的進入權”,但未透露本次行動更多細節。此次“航行自由行動”反映出美國在南海周邊海上軍事活動兩點新動向,更折射出其背後的三點戰略考慮。

反映兩點新動向

第一,軍事行動密度提高。宏觀上看,2015年10月奧巴馬政府公開南海“航行自由行動”情況以來,美海軍已開展13次行動。其中2016年三次、2017年四次,2018年至今已有五次,行動頻率呈逐年遞增態勢。微觀來看,今年11月美在南海周邊密集開展相關軍事行動,其中,14日兩個航母打擊群共十艘軍艦在菲律賓海演習,20日兩架B-52轟炸機在南海島礁附近巡航,26日巡洋艦在西沙開展“航行自由行動”,28日兩艘軍艦通過台灣海峽。對華施壓意圖凸顯。

第二,挑釁力度不斷增強。特朗普政府上台後,美國南海“航行自由行動”緊貼南海仲裁案裁決,內容由島礁領海無害通過升級為西沙直線基線和南沙島礁12海里內機動航行和演習。以往該行動均由單艘驅逐艦執行,今年5月行動中首現巡洋艦和驅逐艦編隊,此次更是首次派遣單艘巡洋艦執行任務,在行動力量上實現突破。美方或許是以此舉回應9月中美軍艦在南薰礁近距離接觸事件,展現美國在南海“航行自由”問題上的強硬立場。

體現三點戰略考量

第一,挑動南海緊張氣氛。當前南海整體局勢趨穩向好,海上務實合作成效初現。今年8月,中國和東盟國家就“南海各方行為準則”單一磋商文本草案達成一致,11月中方提出三年完成“南海各方行為準則”磋商的願景,得到多方積極響應。10月,中國和東盟成功舉行首次海上聯合演習;中菲年底簽署《關於油氣開發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在南海油氣勘探和開發合作方面邁出新步伐。美國此時打“航行自由”牌,高調展示區域軍事存在,有刻意挑動南海周邊國家矛盾,製造緊張氣氛,維持南海議題熱度之嫌。

第二,推進台海和南海聯動。此次,美國海軍在“航行自由行動”兩日後,隨即派遣兩艘軍艦通過台灣海峽,引人關注。一方面,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約翰·理乍得森10月31日曾稱,“將繼續在南海和台灣海峽捍衛航行自由”,明確將南海和台海行動統歸於“航行自由”旗下。此舉有進一步整合“航行自由行動”與美艦穿越台灣海峽、“轟炸機持續存在”等“航行自由”相關行動,強化對華海上軍事威懾之意。另一方面,蔡英文一貫宣稱捍衛南海“航行和飛越自由權利”,近期台“國防部長”更稱美國軍艦可以“人道救援”名義停靠太平島。美國可能也有意在南海問題上進一步拉攏台當局,在“九合一”選舉後為民進黨站台助威。

第三,側面助力中美貿易戰。中美兩國領導人12月1日在G20峰會期間舉行會晤,尋求緩解中美貿易衝突之道。美國在此之前大幅提升南海周邊軍事行動密度,或是有意推動中美貿易摩擦與南海、台海議題聯動,形成對華戰略合力,以更有效促使中方在貿易摩擦問題上做出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