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李成 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
  • 戴安娜·梁 布魯金斯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美國正在尋求中美關係的新範式

2018-11-22
c.jpg

隨着最近美國中期選舉的結束,許多分析人士認為美國的對華立場將得到鞏固。贏得眾議院多數的民主黨人和唐納德·特朗普總統有着加大對中國施壓的共同興趣,因此,華盛頓可能會加快尋求一種新的、更具對抗性的美中關係範式。

然而,儘管人們有理由認為當前美國對中國政治經濟政策和安全前景的焦慮與批評基本具備了兩黨性質,但如果得出結論,以為美國已經在對華關係上形成廣泛的戰略和政策共識,則未免言過其實。事實上,雖然經濟、政治與意識形態、戰略與安全這三大領域裡存在某些顯而易見的共識,但依然存在着重大分歧。

界定兩國關係的基礎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哪些方面形成了新共識,以及華盛頓在哪些領域還存在意見分歧,對於了解有關新的對華戰略方針的任何辯論都至關重要,而且或許能讓中方避免誤判和反應過度,比如北京草率認定美國將不可避免地尋求遏制中國。

贊成對中國經濟行為採取行動,但不贊成貿易戰

貿易問題在美中緊張關係中一直十分搶眼。在整個美國,人們的共識表現在對中國經濟行為的普遍不滿。美國商界和政界因由來已久的怨氣而合流,他們的不滿包括中國保護知識產權的不良記錄,以及強制技術轉讓。在以往,美國商界領袖會在美國鷹派政府面前替中國說話,但近年中國市場越來越難進入,這使他們感到沮喪,令他們不願嘗試說服美國領導人保持冷靜。此外,中國的產業政策,尤其是“中國製造2025”計劃讓美國和其他國家的企業產生了深深的怨恨,它們稱這些做法是有悖市場公平競爭的“國家資本主義”。

不過,人們並沒有就特朗普政府的對華貿易戰形成共識。政府的行動非但沒有得到美國的政策圈子、中國問題分析家和企業界的支持,反而讓各界領袖鼓足勇氣,斷言一場全面的貿易戰會損害美國的利益。向中國施壓敦促其改變不公平的經濟行為是一回事,但用傲慢的行動和語言增加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脫鉤”的風險則是另一回事,尤其在中國更注重改善與歐盟和日本經濟關係的時候。由於片面強調關稅,過分關注貿易逆差,貿易戰受到了廣泛批評。本來也許會成為特朗普支持者的美國農民,也在擔心關稅帶來的短期損失和中方需求的下降,以及失去中國市場份額之後的長期影響。

警惕中國的影響力,反對美國的嘩眾取寵

在政治和意識形態方面,中國的海外影響力活動越來越引人關注。媒體和智庫報告已經指出,要警惕中國在美國大學的政治活動,特別是有可能誘導美國機構學者進行自我審查。這些報告注意到,中國利用金錢(副總統邁克·彭斯所說的“快錢”)收買美國機構和意見領袖的親中立場。報告還指出,中國威脅要給在華設有研究中心的大學製造官僚機構麻煩,並拒絕給研究人員發放中國簽證,為的是改變美國對中國政治和政策的討論。美國人對這些“銳實力”活動非常關注,因其牽扯到中國尋求限制言論自由和知識探究,損害作為美國特徵核心的權利和價值觀。

這種觀點得到華盛頓兩黨和其他民主國家的認同。一種強烈的感覺是,華盛頓打算更加認真地對待中國擴大影響力的努力。這影響了對美中關係當中有關競爭的看法,增加了衝突的可能性。

儘管如此,美國政策圈對中國在美影響力活動所達到的程度仍然存在不同意見。一個顯著的例子是中國干涉美國的選舉。雖然副總統彭斯在中期選舉前公開指責中國干涉內政,但多數分析人士認為,彭斯的說法是為了分散人們對特朗普政府“俄羅斯門”的注意力,而不是對正當的安全威脅評估做出概述。有爭議的地方在於,中國更大範圍的影響力活動(比如在全國性報紙上購買廣告增刊)是否是它獨有的,是否與美國提升軟實力的做法相類似。

美國應當如何回應對中國影響力和干涉行為的最新評估,仍有待商榷。例如,在2018年2月參議院情報委員會的聽證會上,聯邦調查局局長克里斯托弗·雷將中國學生和學者視作美國的國家安全威脅。雷把他們形容為利用了美國開放研究環境的“非傳統情報搜集者”,認為他們構成的不是整個政府層面,而是整個社會層面的威脅,因此需要全社會來應對。這些言論遭到國會議員和華裔團體的譴責。雖然尚未形成全面的回應,但值得警惕的是,美國的政策反應可能更接近於麥卡錫主義,而不是理想主義的自由世界秩序和傳統上支撐美國軟實力的價值觀。

在安全挑戰上有一致看法,在戰略上則沒有

可以說,安全領域和戰略領域的辯論是最激烈的。正在形成的共識包括呼籲重新審視接觸政策,重新定義美中關係,這些舉措都將產生巨大的影響。在各式各樣的媒體上,有關與中國接觸的討論激增。人們漸漸一致認同有必要制定新的戰略。推動這一反思的,是人們對中國的軍事現代化、科技快速發展和人工智能利好政策的擔憂。重新評估接觸政策不再只是華盛頓鐵杆鷹派分析家們感興趣的問題,它同樣也引起兩黨的興趣。

儘管如此,對此次戰略修訂內容的激烈辯論仍在進行中,目前各方還沒有形成共識。華盛頓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雙方應該繼續接觸,雖然會做出一些更正。目前尚不清楚這個“升級版接觸政策”會是什麼樣子。這些公開討論體現了美國的中國問題分析家和意見領袖們的不同觀點。持強烈批評態度的分析家認為,以往的政策總體來說未能促使中國按照國際規則和規範行事;持較溫和批評態度的人則認為,接觸仍將符合美國的利益。

觀點多不勝數,但絕大多數都是悲觀的。在進行戰略回顧時,一部分人認為,除了《國家安全戰略》和《國防戰略》作出的泛泛聲明,沒有任何戰略——至少沒有合理的戰略——是來自本屆政府。遏制戰略在某種程度上是存在的,但遏制究竟意味着什麼,對此是有分歧的。一些人認為,任何新的遏制政策都為時已晚,而且不會有效果。另一些人則注意到,如果管理不善的話,向對抗性更強框架的轉變有可能加大與中國開戰的風險。

結論:誤判也許是致命的

在這個發生深刻變革的時刻,需要牢記的是沒有什麼事情——尤其是對抗——是不可避免的。儘管美國的對華政策從根本上發生了改變,但在美國仍然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和爭論。

拆解這場圍繞中國的辯論對於理解危險日漸增多的美中關係至關重要,並且有可能讓政策再評估的最終結論及其採用的框架趨於和緩。為防止兩國關係螺旋式失控,靈活的管理是必須的。主辦高層對話等活動將繼續有助於管理美中關係。美國對華政策的這些變化需要我們做出新的努力,以確保我們的假設和行動不會讓我們踏上毀滅之途。如果爆發衝突,那麼它必須是出於選擇,而不是出於誤解和誤判。

最後值得牢記的是,事情總是會變得更糟,尤其當受到兩國國內政治或過度恐懼焦慮煽動的時候。這種風險提醒我們要換位思考,要理解批評,要繼續努力尋找一條更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