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美國應讓亞洲其他國家對付中國的崛起

2018-02-09
S2.jpg

如何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華盛頓非常棘手的外交政策挑戰。不僅是因為中國崛起,而且因為習近平主席日益專制的政策。這一結果對許多美國人可謂不詳。

美國歷屆政府的首選戰略,即保持在東亞的軍事優勢,已經不能持久。這種策略並非保衛美國所必需。針對中國投射軍力比保護美國免受中國攻擊成本高得多,而中國威懾華盛頓比華盛頓要挾中國成本小得多。

這一切使華盛頓的戰略在財政上不可持續。國會預算辦公室去年估計,到2022年前後,美國將再次出現上萬億美元財政赤字。今後十年美國財政赤字總額將達10萬億美元。

由於共和黨敷衍塞責的財政政策,分析人士擔心最早明年美國的財政赤字就會達到1萬億美元,突破美國已經高達20萬億美元的債務上限,並使大約200萬億美元的累計財政缺口(這筆欠債雖然承諾付息,但卻沒有後備資金)雪上加霜。

到某個時刻,華盛頓要麼被迫削減開支,要麼就得面臨財政災難。不過美國人不會同意為了在台灣、釣魚島/尖閣群島和其他外國領土問題上與中共對峙,而削減社會項目支出,把錢用于軍事開支。

華盛頓應側重於推動少數與自身有關的重要利益,如航行自由,而不應試圖建立遏制體系。此外,美國應該後退一步,讓中國的鄰國自行採取它們認為必要的應對措施。好鋼要用在刀刃上。

中國最重要的潛在對手也許是日本。19世紀後期以來,兩國關係歷經艱難,有時甚至是暴力。擁核的中國不再輕易受日本威迫,但彼此仍深懷敵意。隨着北京的“和平崛起”變得更為自信,甚至咄咄逼人,東京開始逐漸擴大軍費支出和調整防務政策。(朝鮮也助長了日本的鷹派作風。)

首相安倍晉三正推動修改所謂的《和平憲法》,授權日本發揮更大軍事作用。甚至有人說要增添航母,形成先行阻止敵方導彈發射的能力,同時發展核武器,儘管韓國沒有核計劃或美國不關閉核保護傘的話,後者可能性不大。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日本的其他鄰國,它們一度囿於二戰記憶,但現在也開始告別過去。東京與澳大利亞加強了防務合作,兩國正尋求為日方人員參加聯合演習締結一個軍事到訪協議。悉尼洛伊研究所的尤安·格雷厄姆指出:“日本達成這類協議不會輕而易舉。協議將提供一個框架,這樣兩國就不必每次打算演習的時候,都單獨談判一個協議了。”中國欲將其金融影響力轉變為政治影響力的企圖,也在澳大利亞引起爭議。

曾被日軍殘酷統治的菲律賓,如今也鼓勵東京更有作為。去年日本宣布為馬尼拉提供備用直升機零件,捐贈飛機,並訓練菲律賓飛行員。

對西沙和南沙群島的爭議讓中國和越南互生嫌隙。越南上世紀70年代末與中國打一了場短暫而殘酷的戰爭,現在一直在尋找新朋友。其結果是,日本與越南拓展了防務關係,包括港口停靠和海軍演習。去年底兩國防長還舉行了會晤。

印度也正在發揮日益強大的地區作用。長期以來北京對印度的潛力不以為然,但近年印度經濟增長加速,納倫德拉·莫迪總理似乎有能力與習近平主席一較高下。尼赫魯大學的海孟德(Hemant Adlakha)最近指出中國學者的轉變,稱他們越來越把印度當成僅次於美國的中國第二大競爭對手。

當緬甸受西方制裁時,是印度幫助它抗衡中國的影響。印度從2000年開始與越南建立軍事關係,此後這一關係不斷擴大。去年越南外長訪問新德里,表示要“加強”兩國夥伴關係,為“穩定、安全與繁榮”作貢獻。印度還向越南出售反艦巡航導彈和先進的地對空導彈。

去年12月,印度和菲律賓舉行了海上軍演。更重要的是,11月總理莫迪與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會面,雙方簽署了防務合作與後勤諒解備忘錄。

印度還擴大了與日本的關係。此外,今年1月印度邀請東盟十國領導人出席了一年一度的共和國日閱兵式。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的提塔南·蓬蘇迪拉克觀察到:“把印度包括進來,東南亞國家認為它是一個能抗衡中國的潛在巨人。”事情的重點不在於“與中國一對一比賽”,印度布魯金斯學會的德魯瓦•賈伊尚卡爾指出。“但如果你能提供哪怕是一部分替代力量,那也是有幫助的。”新里德似乎越來越有意在中國的領土上向它發起挑戰。

當然,這些國家都不想打仗,美國應當鼓勵區域和解。不管華盛頓限制中國的短期願望是什麼,一個和平的亞洲還是讓美國獲益良多。

至於對中國,美國應強調共同利益,如雙邊貿易和朝鮮無核化。華盛頓應該後退一步,而不是在軍事上大張旗鼓地試圖遏制中國。對華盛頓來說最好是從遠處制衡,依靠北京的鄰國尤其是印度和日本的天然競爭,緩和來自中國的威脅勢頭。

中國還將不斷壯大,它的鄰國也是。華盛頓的最佳政策是弱化軍事角色,留給中國的鄰國去決定如何最好地應對一個有可能愈發自信的中國。其終極目標不是遏制中國的潛在增長,而是確保東亞仍保持和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