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吳正龍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

美國對華貿易調查解決不了中美貿易失衡

2017-09-01
S6.jpg

美國總統特朗普8月14日簽署備忘錄,指示美國貿易代表決定是否就中國知識產權制度可能不合理或歧視性地損害美國貿易利益展開調查。同日,美貿易代表發表聲明,表示將進行全面調查,並根據需要採取措施以保護美國產業的未來。此前,美國政府高級官員在吹風會上表示,按照特朗普的指令,貿易代表可援引《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款對中國不合理或不公正貿易發起調查,並可在調查結束後建議美國總統實施單邊制裁。

美國啟用301條款違反WTO規定,是不折不扣的單邊主義行動,損人不利已,將給中美經貿關係和兩國企業界帶來傷害。削減美國貿易逆差是特朗普政府的第一要務。特朗普上台前後,美方提出多項削減貿易逆差的政策主張,如將中國列入貨幣操縱國,對中國商品徵收45%進口關稅,4月授權商務部就進口鋼鐵和鋁產品是否損害美國國家安全啟動調查等,但都不了了之。中國保護知識產權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所謂強制轉移技術的指控根本就不存在。美國此次祭出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對中國發難,也難逃之前的下場。

301條款調查是由美國自身發起、調查、裁決、執行制裁措施,集運動員和裁判員於一身,缺乏公正性與公平性。美國以保護知識產權為名,行對中國制裁之實,以達到大幅度降低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目的。美國政府能如願以償嗎?難!

美國全球貿易逆差第一大項是電腦等電子產品,而中國則佔了八成左右。這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價值鏈不斷細化的結果。中國所產電子產品的重要零部件都產自美國、日本、德國、韓國和中國台灣等發達經濟體,中國只是負責生產部分附件和組裝工作。從收益來看,發達經濟體賺了大頭,而中國只獲得少量的組裝手工費。如果美國把制裁大棒揮向電腦等電子產品,首當其衝的是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美國能下得了手嗎?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另一大項是中國生產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產品,如家電、日用品、傢具、衛浴、紡織品等。如美國把這些產品列入制裁範圍,其他新興經濟體就會取代中國,成為向美國出口此類產品的新供貨國。由於中國商品價廉物美,美國的貿易逆差不但不會下降,反而有可能進一步上升,而為之付出代價的是美國消費者和經銷商。對美國來說,這樣的“買賣”划算嗎?

再者,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中國和美國經濟相互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如果美國強推301條款,執行“報復性清單”,中國將被迫發起反擊,對從美國進口的客機、大豆等徵收高額關稅,引發貿易戰。這不但造成中美兩敗俱傷,而且還將危及剛剛露出復蘇端倪的世界經濟和全球貿易增長的勢頭。

美國能承受此重嗎?美方此時出台貿易調查措施反映了特朗普政府的焦慮。美國政府的貿易調查充其基量只能成為美方與中方博弈和施壓的工具,貿易摩擦和行業制裁或許有所增加,但不會爆發大規模貿易戰。就特朗普競選承諾而言,美國政府此舉對選民,特別是支持特朗普的基本盤,好歹也算有個交待。在應對對華貿易逆差問題上,美國政府給人“病急亂投醫,逢廟就燒香”的印象。中美貿易不平衡是一個老問題,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只有把握好深層次因素,才能對症下藥。一是現行貿易統計制度誇大了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根據規定,將原產地定為組裝並出口最終產品的國家,這就導致了沒有一個關鍵零部件在中國生產而在中國組裝的產品都記在中國出口賬上的怪現象。據權威人士估計,如果擠掉這些發達經濟體生產的高附加值零部件“水分”,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將會減少40%左右。二是美國對華高技術出口管制人為地壓抑了中國進口需求,吹大了美方貿易逆差的“泡沫”。根據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今年4月的報告,如果美國將對華出口管製程度降至對巴西的水平,對華貿易逆差最多可減少24%;如果降至對法國的水平,最多可減少34%。三是從根本上來看,中美貿易失衡是美國宏觀經濟失衡的問題。1971年是美國貿易史上的分水嶺,這一年美國貿易由近百年順差首次轉為逆差,並且以後逐年擴大。現在美國不僅對中國有逆差,對全球許多經濟體也都有逆差。美國貿易逆差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美國國內的總需求大於總供應。美國需求與供應之間存在缺口,靠什麼來彌補?只有靠多進少出,靠貿易逆差來“抹平”這兩者之間存在的鴻溝。

不從根子上解決這些問題,中美貿易平衡難有大的起色。而要解決這些問題,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雙方心平氣和,坐下來對話協商,循序漸進,在做大兩國貿易“蛋糕”的同時,逐步削減兩國貿易不平衡問題。此乃解決問題之正道,其他都是走不通的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