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菲律賓訴中國:海牙的悲劇

2016-07-18

在媒體輿論翹首期盼並揣度良久之後,海牙常設仲裁法院終於就菲律賓訴中國南海糾紛案作出裁決。法庭在自認為擁有管轄權的幾乎每一個問題上都支持了菲律賓的主張,並系統性地駁回了中國主張,還對中國行為加以斥責。分析法庭判決的全文頗為費時,但其五項原則性判決清晰明了。首先,所謂的“九段線”並不意味着中國對南海資源享有歷史性權利。其次,法庭認為斯普拉特利群島(南沙群島)中的所有島礁均不屬於真正島嶼,其中一些屬礁石,可以產生12海里領海,但沒有一座島礁可以產生專屬經濟區。第三,中國建設人工島,以及允許中國漁民作業,侵犯了菲律賓專屬經濟區權利。第四,中國違法損害了該區域的礁石和生態系統。最後,中國在訴訟期間仍進行的人工造島行為對訴訟證據構成破壞。

546897712-SMALL.jpg
2016年7月13日中國各大媒體頭條,不接受不承認海牙法庭做出的裁決。

中國外交部從來沒有承認過法庭在本案具有管轄權,並在判決後作出簡短回應:“裁決是完全無效和沒有拘束力的。”還有評論人士注意到,“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從未遵守過常設仲裁庭關於海洋法爭端的任何一項判決”。中國拒絕裁決結果並非是中國的獨特做法,而是標準的大國行事方式。此外,還有一些人指出,美國要求中國接受裁決的立場完全自相矛盾,這不僅是因為美國並沒有簽署《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也不僅是因為美國從來沒有在涉及重大利益的案件中承認過國際法院的管轄權,還因為美國捍衛“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是選擇性的,美國並不總是挑戰“過度海洋主張”。

事實上,中國拒絕承認法庭管轄權,其行為和其他大國無異。同樣,美國也沒有資格批評中國,因為美國自己在海事問題上也不願承認海牙法庭的權威。更進一步來說,美國打着守法的幌子,通過抨擊中國行為將此事政治化,而實際上中國的行為是完全合法的,例如在東海設立防空識別區和在南海人工造島。

不過,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相信存在所謂“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而美國正是執行這一秩序的警長,其盟友則為其執行活動提供支援。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就對中國崛起抱以警惕,並希望保持軍事主導地位以維護這一秩序。2010年以來,希拉里·克林頓令美國捲入南海糾紛,隨着“重返亞洲”政策的執行,中國日益被視為破壞“亞洲受廣泛支持的、經歷時間考驗的、以規則為基礎的運作體系”,因此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敵視態度有所加劇。海牙法庭裁決將這一感受以法律形式系統表達出來,也證實了美國精英的信念:一個新崛起的中國正無恥地破壞國際法律和規則。

中國無視法庭裁決,並很可能繼續其在南海的人工造島和其他活動,這將被視為中國拒絕亞洲“運作體系”並試圖推翻“原則高於實力、共識高於脅迫、全球公域高於勢力範圍”這一地區秩序的證據。美國及其盟友日漸視中國為“流氓”國家,必須對其加以限制。美國外交政策專家們已就美國應當如何應對作出概括:減少經濟合作、增強中國鄰國實力、增加美軍開支以及在這一地區的力量部署。鼓吹這種大戰略範式(再平衡)的人們目前並未完全控制美國的外交政策。不過,海牙裁決的危險在於,在美國通過輿論宣傳、對中國施壓、重鑄地區盟友來執行這一裁決時,這一著名案例可能被用來當作美國的某種底線。

這在實際操作中意味着什麼?在新總統羅德里格·杜特爾特領導下菲律賓將如何應對目前仍未可知。有跡象顯示,杜特爾特是一個務實的領導人,願意和中國達成雙贏協議,並且他也沒有前任那樣的反華公眾形象。那麼,讓我們假設兩種情景。

如果杜特爾特和中國達成協議(很可能按照他此前建議的原則),那麼法庭裁決將變得毫無意義:海事糾紛將通過外交而非法律來解決,新的事實上的協議將取代法律上的裁決。由於中國希望邁過法庭裁決這一坎,因此將願意談判並確保談判結果對菲律賓同樣有利。同時,杜特爾特完全可以聲稱海牙裁決並不是他的主意,因此他可以和中國合作來解決糾紛。

相反,如果菲律賓堅持採取法律而非外交手段,要求嚴格執行法庭裁決,那麼中國將被迫以更激進方式來回應,並以此展示其大國地位。沒有任何一個崛起的大國(當然也包括曾經的美國)會溫順接受這種定罪。如果接受,必然會面臨國內民族主義壓力,更為重要的是這還意味着在面對國際壓力時表現懦弱。溫順地接受判決還意味着將樹立一個先例,任何鄰國都可以通過和中國的訴訟來主張自己的利益。如此一來,中國的實力形同虛設,因為在法律面前所有國家平等。而大國從來不接受這種主權平等的概念,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在歷史上多次干預中美洲國家事務,如今仍繼續隨心所欲地干涉其他國家,例如利比亞。

如果中國強硬回應,可能會在南海宣布建立防空識別區,也可能佔領斯卡伯勒淺灘(黃岩島),甚至對其加以人工改造。對於類似的中國回應舉措,美國國防部正廣泛考慮應對方案,其中很可能包括大量反華輿論、更多軍艦巡弋和“航行自由行動”,並可能和菲律賓展開新的防衛合作。從長遠來看,可能出現更令人擔心的結果:美菲達成新的合作協議,美國可能在蘇比克灣美軍前基地永久性部署海軍,甚至一整支航母艦隊。事實上,美軍目前每年輪換駐守於此的兵力已達6000人,航母也在此停泊。美國更密集的部署,以及對蘇比克灣的利用,將意味着美國執意在南海挑戰中國。這種挑戰將成為美中關係的推動力,只不過推動的方向是衝突。由此可能導致危機爆發、貿易制裁甚至全球合作的終結。如果不幸的話,海軍衝突可能導致戰爭。

所有這些都因海牙仲裁結果而起?也不盡然。源頭是轉向遏制的範式轉換,推動這一轉換的是美國外交政策精英們的守法主義——這和半個世紀前愛德華·霍列特·卡爾和喬治·坎南所抨擊的守法主義如出一轍。當代歷史意識對美國自己的過往完全無視,但卻不顧一切地以大多數輝格主義歷史學家都會感到臉紅的現代主義標準來評判中國的行為。美國處於中國當下發展階段的時候,正忙着佔領夏威夷、古巴、波多黎各、菲律賓,並在加勒比海強力推行“我們的海”政策。此時的美國也早已竊取了半個墨西哥。美國為何在1898年大量吞併領土?喬治·布坎南如此問道。“那時的美國人民,或者至少他們中那些更有影響力的代表人物,就是單純喜歡帝國的味道,並迫切希望躋身於那個時代的殖民大國之列,看到我們的旗幟在遙遠的熱帶島嶼飄揚,體會異域探險和權威帶來的狂喜,陶醉在被承認為世界列強之一的滿足感中。”

相反,中國所尋求的領土主張並不是發端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中華民國。這些主張並不是新的,並且很大程度上中國一直以和平的手段來尋求。中國也沒有尋求成為一個殖民帝國。儘管如此,中國卻被嚴厲譴責,因為衡量中國行為的標準(這的確是一個文明標準)要求,一個新興大國必須完全遵循小國的行事方式。這無異於痴人說夢,也相當危險,但這就是法庭裁決所要求的。國際政治不能,也不應當根據實力的絕對命令來行事,這是修昔底德關於伯羅奔尼撒戰爭得出的最重要教訓之一。但對實力的現實也不能視而不見,或以法律審判來替代,或用平等原則來束縛。任何嘗試這樣做的舉動都可能破壞國際法原本旨在維護的國際社會。卡爾如此寫道:“必須要明確承認,政治力量的博弈存在於所有法律之前。只有當這些力量處於平衡之後,法律才能避免淪為現狀捍衛者的工具,從而發揮其社會職能。這種平衡的實現,不是法律而是政治任務。”

海牙法庭本周宣布的裁決很可能會成為現狀捍衛者的工具。事情將如何發展,取決於杜特爾特的處置、中國的外交智慧,以及美國的應對。如果中國和菲律賓無法達成妥協,那麼中國將對“法律”置之不理。已經有人在討論中國退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了。不可否認,這一“法律”從來沒有被任何此前崛起的大國遵守過。但是,由於該法代表了全部當代規則,因此對美國精英來說它將成為一個檢驗案例,來判斷中國是否屬於一個修正主義大國。通過以法律替代政治,美國及其盟友將中國逼入兩難境地:是選擇國家威望和大國地位,還是選擇守法行事的承諾。毫無疑問,中國將選擇前者,和其他大國一樣行事。目前處境的悲劇在於,這將被解讀為中國對現狀的整體否認,並將導致衝突加劇。但事實真相不是中國將被檢驗並發現有罪,而是中國根本就沒有被公平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