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習近平主席將到訪:一樁深謀遠慮的事

2015-09-21

沒什麼比總統大選或中國領導人到訪更能讓美國記者、專家和黨人們興奮了。兩件事都即將發生。大選將開啟“蠢貨季”,浮誇、荒謬和自以為是的廢話讓候選人走上周日脫口秀節目,並被媒體反覆重播;而有實質內容、邏輯嚴密的政策演說則會讓候選人默默無聞。這種大環境與中國領導人來訪疊加,“四眼天雞”式的嘩眾取寵取代了對這次訪問可能取得的成果的審慎思考。共和黨總統競選人最近將中國稱作“敵人”,並呼籲取消習近平主席的訪問。斯科特·沃克爾州長宣稱他要“教訓教訓習”。

“四眼天雞”式的嘩眾取寵之所以能取代審慎的政策分析,是因為就像專家和黨人在伊朗問題上將外交手腕視為姑息一樣,在中國問題上審慎也被視為怯懦和天真。他們吶喊着逼迫中國遵從美國看待問題的方式。雖然我們仍然覺得自己是仁慈的霸主,但其他國家則覺得美國正在搖擺:是試圖通過恃強凌弱來抓住已經失去的單極日子,還是出於國內政治考慮裹足不前。政治上、經濟上和軍事上,美中雙邊關係既重要又複雜,可能是目前最重要的雙邊地緣戰略關係。對話對兩國來說不僅是應該,也是必要的。

在美國的外交政策工具箱裡有四種基本工具:外交、信息、軍事和經濟(DIME)。將四者之中的任何一個棄之不用都會損害美國實現其目標的能力。對於那些質疑審慎價值的人,請在實際事務中更明智一些,要知道審慎曾被認為是喬治·華盛頓最偉大的人格特點。對美國和中國來說,不太可能在本次訪問期間實現各自全部目標,畢竟有些目標完全對立。但釐清符合共同利益的議題並達成協議,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這就是審慎政策策略。

在訪前中美進行的高層對話中,有兩項議題頗引人關註:雙邊投資協定(BIT)和中國關於非政府組織(NGO)的法律草案。旨在擴大和便利化兩國間投資的BIT談判已經進行了數年,在2013年戰略經濟對話後重獲動力。雖然有理想化的猜測預計BIT協議可能在訪問期間達成,但考慮到很多關於中國行業開放的談判還在繼續,要達成協議似乎不太可能。更加可能的是,雙方會高調錶達達成協議的決心。此外,美國非常希望中國重新評估嚴格限制外國NGO活動的法律草案。目前的法律草案要求外國NGO必須找到一家中國官方擔保人,同時在NGO活動和資金來源管理方面給予中國官方極大審查空間。但估計這一願望很難實現。在公民自由問題上,美國和中國的利益分歧嚴重。

習近平主席在南海的強硬外交政策,對國內異見分子和政府認定由外國勢力挑唆的異議的鎮壓,以及在海外市場的持續擴張,都讓專家們覺得美方語氣“必須強硬起來”。雖然關於“強硬起來意味着什麼”的討論通常包括“我們應該有所不同”,或者更進一步說“我們能做的更好”,但要知道,與前任胡錦濤相比,習顯然也是一個相當不同、更為強悍的領導人。和俄羅斯總統普京類似,習害怕街頭抗議及對政府權力的挑戰,他會毫不猶豫地加以鎮壓。與他的前任們相比,他還須應對日益不同的國內民眾需求。如今的民眾正目睹經濟減速,而經濟增長是過去十多年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性來源;同時民眾們還要求他們的辛勞工作獲得回報,例如有宜居的生活環境,而不是在污染中窒息。由於經濟引擎正在減速,為了維持中國共產黨的合法性,習近平能打的只有民族主義這另一張牌,事實上這也是他經常打的一張牌。

按照習近平的理想,美國應當承認並將中國當成一個平等的國際領導力量。中國覺得自己是回歸領導地位,而非像一個崛起國家那樣升至領導地位。這種認知將把未來更多地引向雙極世界,而非通常預期的多級世界;同時這也顯然意味着仁慈也好殘暴也罷的美國霸權統治的單極世界終結。中國在這方面的造勢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之後愈加明顯,因為中國在危機中顯然應對得比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更好,同時中國看到,美國過去十多年對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事干預導致其面臨危險的帝國過度擴張問題。不過,習顯然不會得償所願,中國不會被視為與美國平起平坐的經濟和軍事力量,中國也尚未成為國際秩序中負責任的一員,更別提國際秩序領導力了。但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現實主義要求人們正視世界的本來面目,而不僅僅是期望。為了實現美國的目標,雖然中國的價值觀與美國不同,但接受它成為重要的參與者,比排斥與迴避更有效。

習近平希望美國承認其政治制度,停止在民主化問題上糾纏中國。中國目睹了蘇聯在民主化之後陷入混亂,並淪落到被人看成“擁有核武的布基納法索”,直到普京重新將其帶回集權主義,方才重獲國際地位,儘管仍未獲得尊重。中國無意重蹈覆轍。解決13億人就業、住房、吃飯以及不上街遊行,這才是首要政治目標。因此,呼籲公民自由並鼓動騷亂等對中國內部事務的外來干涉,被視為是對國家安全的威脅。

對領土主權的挑戰是中國感受到的另一項國家安全威脅,同時也是激起民族主義正義感的機會。美國呼籲凍結南海的人工造島行為,呼籲南海糾紛各方就制定一個聯合行為準則展開有誠意的談判。可以肯定的是,奧巴馬和習近平在會晤時會談到這一問題,但由於中國認為其他主權聲索國也在做同樣的事,因此推動聯合行為準則的成功概率很低。不過,如果美國能說服中國相信在本區域的單邊行動並不複合中國利益,如未經討論就宣布設立防空識別區,那麼這也算有所進展。

此外,在某些領域,類似的行為準則已經收到實效,並正準備擴大適用範圍。旨在降低海上意外事件風險的美中海軍行為準則就證明是成功的,其適用範圍將來有可能擴大到中國海岸警衛船隻。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官斯科特·斯威夫特上將就曾表示,這些準則運作“非常良好”。這種在雙方利益相互交疊領域小幅、審慎地推進合作,堪稱美中兩國積極合作的典範。並且,這也比那些易受政治攻訐的宏大而全面的協議更容易執行,也更加有效。不過,必要時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美國也能夠並必然採取威懾、脅迫等政策工具。

從美國方面來說,希望中國能夠停止針對美國公司、政府機構及其他目標的網絡攻擊。在推測是來自中國的黑客夏天入侵美國人事管理局之後,制定更有力的網絡政策已成為華盛頓的優先事項。像在索尼被黑客入侵後針對朝鮮的那種制裁、犯罪指控甚至針對中國防火牆的報復性攻擊,都已經被拿出來討論。美國不是沒有能力展露強大的網絡威懾力,這個事實無疑將被清晰地知會習近平主席。

很少有國事訪問能達成值得放禮花慶祝的協議。這次訪問同樣如此。如果能說服中國調整各項政策以更符合美國利益,同時又能讓中國保留面子並在國內宣稱獲得勝利,那麼這次峰會就是值得的,比不見面要好得多。在實際事務上保持明智,並審慎行動,被認為是塑造未來的方法。訪問不包括政治抱怨或夸夸其談的戲碼,只要能給美國人民提供一個更好的未來,這類戲碼就應該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