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北京新魅力攻勢

2014-10-18

在多年對不少東亞鄰國奉行強硬政策後,近幾個月有跡象表明,中國開始奉行某種更加緩和的策略。一個明顯的象徵,就是北京決定從越南沿岸附近有爭議海域撤走一個引起異議的石油鑽井平台。與此同時,在兩國南海主權爭端問題上,中國官員對河內的對抗性調門明顯減弱,不再強調中國對當地大片水域有所謂歷史和法律權利,而表示此類雙邊爭議能夠而且應該通過外交手段協商解決。

河內不是唯一受到和解對待的國家,習近平政府還對韓國發起明顯的魅力攻勢。幾年前,北京還不停支持它的共產主義盟友朝鮮,對朝鮮甚少批評之詞,甚至支持平壤對南方鄰國採取咄咄逼人的政策。這在2010年3月變得尤為明顯,當時中國政府拒絕譴責朝鮮擊沉韓國軍艦“天安號”。2013年底,摩擦再次出現,當時中國宣布在中國大陸和日本、韓國之間水域劃設防空識別區,韓國與華盛頓、東京共同強烈譴責這一舉動,稱它會干擾空中旅行權利,是不可接受的。

中國對韓國的做法在2014年明顯不同。北京採取措施在政策上與平壤拉開距離,包括幾乎不加掩飾地警告金正恩政權不要破壞東亞的和平穩定。接着習近平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其間他強調,更緊密的中韓經濟和政治關係將帶來互利雙贏。與對韓國的熱情形成對比的是,習近平來往首爾的途中未在平壤停留,顯而易見冷落了金正恩政府。

北京甚至謹慎試着改善與印度和日本的關係。中國官員最近強調,中印長期存在的邊界爭端沒有必要演變成危機。這一爭端是1962年雙方爆發一場正式戰爭的導火索。習近平的政府還收斂了對東京的對抗性政策,強調兩國保持經濟往來的重要性。

與一年前相比,中國總體外交政策調子明顯不那麼尖銳和對抗了。當然,不是所有國家都受到中國同樣的懷柔對待。例如,在涉及南中國海的領土爭端問題上,北京對馬尼拉沒有表現出絲毫妥協之意。甚至最近幾個月,中國對台灣的立場也略趨強硬。儘管如此,北京總體上對鄰國態度不那麼生硬了。

目前還不完全清楚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修正,更不清楚為什麼它發生在當下。這裡面有兩種可能的解釋。

一是,北京只是延續了它時而過分自信,時而通融妥協的長期戰略。我們以前肯定見過這個模式,比如它的台灣政策。從共產革命的1949年到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政府對台灣採取高度對抗和決不讓步的政策,但到90年代初,政策變得溫和許多。那期間,中國和台灣談判代表達成“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但謹慎的和解期在1995年戛然而止。為回應島上出現的台獨情緒升溫跡象,北京多次在台灣海峽舉行挑釁性軍事演習,並警告對方如果這種“分裂主義”行為繼續下去的話,它將保留使用武力的權利。這一強硬立場貫穿台灣領導人陳水扁執政期始終。但2008年,作為對統派馬英九競選成為陳水扁繼任者的回應,新的和解期再度出現。

儘管北京目前在東亞較溫和的做法,可能只是同樣的“周期性”政策變化,但也有另一種可能。中國領導人也許覺察,他們極為武斷的行為已經過頭了,特別是過去四五年在南海和東海問題上。許多跡象表明那種政策受到反制,美國不僅宣布它的軍事力量向西太平洋“再平衡”,還努力將東亞國家拉入事實上遏制中國的政策圈子。日本、菲律賓、越南等國對美國的舉動反應甚佳,甚至有跡象表明,不同地區大國間也會有更大規模安全合作。日本作為中國的對手,通常處在這類行動的中心,它發揮的安全作用,比二戰結束以來任何時候都積極。

中國有足夠動機干擾一個想遏制它的潛在非正式聯盟。它的魅力攻勢應當放在這個更大背景下來看。關鍵問題是,北京近來對更合作的外交的熱衷,是反映短期戰術改變,還是一種長期的明智調整?前一種解釋的主要論據是,在經濟政策上,中國領導人差不多不再是共產主義者,但他們在政治政策上仍是堅定的列寧主義者。列寧主義一個重要行為準則是,刺到軟東西就繼續刺,刺到鋼鐵就把刀子撤回。中國領導人也許認為,他們之前的做法遇到了鋼鐵,也就是遇到美國和它越來越多的正式、非正式盟友。但也可能是,中國領導人認識到過去那種武斷的做法效果適得其反,如果中國想維持和平,並作為國際社會一員繼續享有巨大經濟利益,永久性政策轉變是必需的。

對北京魅力攻勢的原因,我們也許很多年都沒有明確答案。但至少初期跡象讓人略感鼓舞。美國及其盟友應該謹慎,對中國更加通融的政策作出積極回應,避免無謂地對北京施壓,或再度製造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