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美中關係的未來

2015-03-10
ID26(Xi-Obama).jpg

習近平今年秋天訪問美國時,他日程的內容之一必然是他所講的“新型大國關係”。這個概念仍然含糊不清,一些美國人擔心這是分化美國聯盟的工具,中國學者則回應說,這是真誠的努力,旨在消除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間危險的動力,正是這種動力,導致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展望未來,悲觀主義者預計,隨着中國不斷強大並意圖將美國逐出西太平洋,兩國必將發生衝突。有人建議,可以通過確認勢力範圍來預防衝突,讓美國將其主要活動限制在東太平洋。但是,這種應對中國崛起的方法會毀掉美國的信譽,並使該地區國家選邊站,而非平衡中國。相反,美國繼續保持在西太平洋的存在,不但可以加強該地區各國的自然平衡反應,也有助於塑造一個鼓勵中國負責任行為的環境。

一個應對中國崛起的妥善政策,必須平衡現實主義和納入的考量。上世紀90年代克林頓政府剛開始考慮如何應對中國崛起時,一些評論家力促美國在中國過於強大之前採取遏制政策。出於兩個原因,我們拒絕了這一建議。首先,絕無可能打造一個反華聯盟,因為這個地區的大多數國家希望(現在仍然希望)與美國和中國同時保持良好關係。更重要的是,這一政策不必要地確保我們將來與中國為敵。正如我在五角大樓負責東亞事務時常常在演講中所說的,如果你把中國當作敵人,你就一定會有這個敵人。

相反,美國選擇了可以稱為“融入與保險”的政策,歡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同時重啟美日安保條約,以防中國恃強凌弱。一個崛起的中國如果仗勢欺人,自會促使鄰國去平衡它的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中國可以約束中國。

這是評估美國與中國相對實力的關鍵。正如閻學通寫中國如何打敗美國時提到的:“為給崛起創造友好的國際環境,北京需要發展比華盛頓更有質量的外交和軍事關係。沒有哪個大國可以同世界上所有國家保持友好關係,因此,中美競爭的核心將是看誰有更多高質量朋友。”此刻,美國在受益於這樣的關係網和聯盟方面佔優。華盛頓大約有60個條約盟友,中國則很少。政治傾向方面,據《經濟學人》估計,在世界國力排名前150的國家中,近100個國家傾向美國,21個國家反美。

2011年,美國宣布對世界經濟中發展最快的亞洲實行再平衡戰略。一些中國人把奧巴馬政府亞洲“再平衡”戰略當成一種遏制。但是,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幾乎沒有貿易和社會接觸,而與冷戰教義不同的是,現在美國對中國有大量貿易,美國大學中的中國學生超過25萬。塑造中國的決策環境,而不是遏制,才是對美國戰略更準確的描述。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是修正主義國家,伴隨實力的增強渴望推翻現有國際秩序。但中國並不是上世紀納粹德國或蘇聯那樣徹頭徹尾的修正主義國家,它參與創建了金磚國家發展銀行,推動符合自身需要的地區性組織。中國從現有國際機構獲益良多,它不想破壞這些機構,如聯合國、IMF、世貿組織,等等。美國的盟友幫助塑造鼓勵中國負責任行為的環境,而中國也在乎它的聲譽。

此外,技術和社會的變化也給全球議程增添了許多重要跨國性問題,如氣候變化、傳染病、恐怖主義、有組織犯罪和網絡犯罪。這些問題不意味着權力在國家間的轉移,而是政府權力的外擴。要應對這些全球性威脅,必須加強包括中國、歐洲、美國和其他國家在內的政府間合作。

中國渴望在東亞發揮更大作用,美國則有它提供防衛承諾的亞洲盟國。誤判總是有可能的,但衝突遠非不可避免。中國政府的合法性有賴於經濟高速增長,最高領導人明白,中國還需要幾十年,才能擁有像美國那樣成熟的經濟。儘管當年德國對英國緊追不捨(並在工業實力上超過了它),但在全球層面,美國的總體軍事、經濟及軟實力資源仍比中國領先數十年。何況,中國無法承受德國皇帝那種政策,因為,鋌而走險的政策勢必危及其利益和內外穩定。

換句話說,與一個世紀前的英國相比,美國有更充裕的時間處理與新興大國的關係,而與德國相比,中國有更多動機進行自我約束。如果美國繼續避免把遏制當成一種戰略,而中國承認美國在西太平洋存在的合法性,那麼這就給建立新型大國關係提供了機會。美國與中國是否努力發展這樣的關係則是另一個問題。人為的錯誤與誤判總是有可能。但如果選擇正確,衝突並非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