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聶文娟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教授

美國衝擊國會事件與21世紀的中美大國之爭

2021-01-28
cb2d710744c06bc6e07bb0c166435e01.gif
2021年1月6日,受總統特朗普所發推文的煽動,美國國會大廈發生暴動,大廈一度被特朗普的支持者暴力闖入和佔領。

美國1月6日發生的衝擊國會事件是自1814年8月英國出兵襲擊並燒毀國會山建築以來,美國國會第一次遭到襲擊。即將上任的總統拜登稱之為“美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國際輿論也一片嘩然。透過這起事件,我們該如何分析美國的國內政治以及思考21世紀的中美大國競爭呢?

首先,在未來幾年內,這種內部的混亂將成為常態,美國社會很長一段時間內將遭受不穩定性的困擾。回顧美國200多年歷史,這場暴亂顯然讓美國的民主制度蒙羞,但它並非歷史潮流中的一次偶然性事件,也難用“非理性”、“衝動”等措辭簡單一筆帶過。這些人衝進象徵美國民主制度的國會大廈,固然與特朗普的默許、支持或煽動有關,但更多是自身利益和價值觀的訴求,是時代發展的一個縮影。它反映出在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日新月異的當下美國中下階層逐漸邊緣化的困境,衝擊國會只是他們抗爭的一種方式,且仍將以各種方式繼續下去。

該事件的另一面是美國現有政治體制無力解決這一困境。2008年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暴露了美國社會貧富分化、尤其是原有中產階層逐漸與社會發展脫軌的社會問題,過去12年里,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相繼入主白宮,都聲稱要解決這一問題,但最終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發生了更嚴重的衝擊國會事件。這在更深的層次上反映出美國政府,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無論是左還是右,無論是精英主義還是民粹主義,都難以解決中產階級逐漸貧困化的問題。

中文圖片.jpg
點擊閱讀最新一期《中美聚焦文摘》第28期

貧富分化雖然一直是資本主義的痼疾,但20世紀資本主義制度的運行並未因此受到實質性干擾,其主要原因是貧困人口的比例相對較少。到21世紀,隨着全球化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革命的到來,曾作為社會穩定基石的中產階級不可避免地面臨失業危險,貧富分化問題的嚴峻性有了新的意涵。要解決這一困境,需要國家對市場和社會的大力介入,因此,未來幾年美國政治可能會朝着擴大國家功能這一方向演進,如《經濟學人》就曾將“拜登經濟學”直接稱為組織一個“更大的政府”,許多學者也建議美國採取更多的產業政策。

衝擊國會事件以及層出不窮的社會暴亂問題無疑會給美國國內政治帶來很大困擾,同時在國際上給中美大國之爭帶來重大影響。國會暴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美國“民主燈塔”的吸引力,但不必然在絕對意義上增加中國制度在國際社會的吸引力。中美大國之爭不是一種零和博弈,一方所失不必然是另一方所得,尤其是西方社會對中國制度的偏見由來已久,其自身問題甚至會再次導致部分政客的“甩鍋”行為。但對於客觀理性的第三方觀眾而言,美國制度出現的問題至少揭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任何一種制度都不是完美無缺的,都可能具有歷史局限性,歷史遠未“終結”。它減弱了人們在比較中美兩種制度模式時的偏見和盲從,換言之,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眾逐漸意識到中國的制度模式雖不必然比美國的好,但也不必然差,中美的制度比較第一次站在同等起跑線上,而這是中美歷史乃至東西方歷史上百年來的第一次。

從長期看,中美大國競爭誰將取得優勢,仍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取決於面臨新技術革命時哪一方能創建一種有效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21世紀的人類社會即將迎來以智能化為特徵的新科技革命時代,站在新科技革命的門前,中美面臨的是相同的考卷,無論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誰將提供更有效的治理模式,誰能更有效地引導或推動新技術的發展,誰就將最終贏得大國競爭的話語權。對於中國而言,在生產力的發展進程中,20世紀最重要的課題是技術學習,中國對此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而在21世紀中國不得不面臨技術創新的重大考驗。對於美國而言,20世紀一直站在技術的前沿,搭着技術快車,美國順利解決了國內社會問題並擊敗了國際社會的競爭者,而在21世紀面對新技術挑戰和新的競爭者,如何擺脫制度體系的“惰性”和“痼疾”,進行適度的制度改革,將成為美國面臨的重大考驗。在中美關係中,特朗普政府的目標主要是阻止中國相對於美國的技術進步,而拜登政府的目標則主要是促進美國相對於中國的技術進步,從這個意義上講,21世紀中美大國競爭即將全面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