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鍾偉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勾勒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輪廓

2017-12-15
S1.gif

近兩個世紀以來,中國從未像今天這樣如此接近民族復興的轉折點。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兩個百年夢想和兩階段戰略部署。

2050年:偉大復興的文明強國

中國已從“三期疊加”中逐漸擺脫出來,通過新常態看中國經濟,通過供給側改革中國經濟,在新時代規劃長遠戰略。中國經濟從高速走向高質量增長將成定勢。通常估計中國經濟增速將逐步下行,大約每十年下行1個百分點,到2050年前後,中國經濟增速大致在略高於4%的區間,GDP大約在60萬億美元,即2050年的中國GDP可能比2035年翻番。這意味着中國GDP的全球佔比將超過1/3,而從二次大戰結束到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GDP佔比大約是全球的40%。不過彼時中國人均GDP很可能仍然只有美國的一半。

衡量中國社會將是多維度的,富強是指國家能力,民主是指政府治理,和諧是指社會氛圍,文明是指國民素質,美麗是指自然和人文環境。隨着中國夢的成真,2050年中國將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回歸到中國在世界體系中應有的歷史地位。彼時中國和美國的差異在於,美國是一種百年強權,而中國更是一種千年文明。

2035年:回歸舞台中心的國度

從2020年到2050年的30年被分為兩個階段,其中2035年是時間節點之一。2035年具有怎樣的意義?十九大的2035年目標幾乎將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目標,即到下個世紀中葉將中國建成中等發達國家,整整提前了15年。2035年中國的GDP大約在30萬億美元,和美國持平或略大於美國。中國GDP的全球佔比約為25%。中國人均GDP的世界排位將在50名以內,大致相當於目前中東歐國家的排位。

從2035年到2050年,中國經濟能力大致回到從秦漢到1840年的固有水平,即中國GDP的全球佔比處於25%-40%的常態區間,而不再是近代史上國家支離破碎和民眾顛沛流離。中國有能力引領東亞成為與北美及歐洲比肩的重要區域。2035年可能是二戰之後中國從經濟規模和競爭能力方面全方位向美國迫近並持平的關鍵時點。很自然地,中國也會重新回歸到世界舞台的中央。

2020年:人類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歷史烙印

從現在到2020年,中國既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也處於習近平在越南APEC會議上所指出的世界經濟上升期。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社會生產力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間的矛盾。這是毛時代以三線建設為特點的平衡發展戰略,到鄧時代以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為特點的非均衡發展戰略的再調整。預期未來三年中國經濟增速將穩定在6%-7%,2020年中國GDP大約在15萬億美元,人均略高於1萬美元,大致達到世界人均GDP的水平。中國人口和GDP的全球佔比都在約18%。這不僅是中國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時點,也意味着由於中國經濟的長足發展,使得人類500年來享受到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的人口實現了翻番,中國接近OECD國家的入門門檻。

從2020年到2035年,中國逐漸從國際秩序的重要參與者和遵守者,向影響者和制定者的角色轉換。中國對發展中大國的自我定位,會難以得到外部認同。從 2020年到2050年,中國經濟增速大致每十年下降1個百分點,而中國GDP的全球佔比則每年上升約0.5個百分點,2020年達到全球平均水平,2035年達到與美國持平,2050年達到中國千年文明史的常態水準。

2018年:強烈期待中的平靜轉型

許多人對2018年持有熱切期待,很可能這是個平靜的年份。大致看來,2018年GDP增速微幅放緩,物價有所抬升,金融地產是小年,投資者機會平平。就經濟增速而言,儘管過去十個季度經濟增速大致穩定,但由於有2018年投資尤其是民間投資略弱,金融和地產增加值回落,出口不確定性增加等一系列因素,2018年經濟增長將繼續放緩。面對2018年,以平靜心態面對平穩經濟局勢為好。

中國奇蹟:難以複製和逾越的巨大偶然

在勾勒新時代中國經濟的願景時,我們深刻地感覺到中國的巨大社會變遷。從當下和未來中國夢的願景來說,將中國社會經濟的轉型稱為“中國奇蹟”並不為過。中國奇蹟般地通過自身艱苦卓絕的長期努力,同時應對了人力資源積累、工業化、城市化和基礎設施現代化的巨大挑戰,同時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又十分幸運地遇上了有利外部環境的戰略機遇期。中國對基礎設施持續不斷的熱情,造就了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偉大工程。中國奇蹟的發生,很可能源自1820年以來中國人所經歷的從自我封閉到備受欺辱、從陷入沉淪到自我否定、從救國救亡的巨大生存危機感到不斷自強自立的艱難歷程。這也是中華民族從卑微憤怒到大度包容地看待世界的自我救贖之路。我們幾乎看不到一種文明能夠從自我懷疑和否定的危機感中,以自救完成新生。對其他國家而言,中國奇蹟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無法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