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特朗普現象」說明了什麼?

2016-03-18

在“超級星期二”和“沸騰星期四”之後,對特朗普先生的攻擊甚囂塵上,顯然共和黨大佬們已展開聯合行動,對他中傷誹謗並試圖把他拉下馬。但令他們失望的是,特朗普先生依然風頭強勁,並很可能拿下共和黨黨內提名。不少專家預計,特朗普至少有50%的概率能贏下黨內提名。這種“特朗普現象”暴露出美國政治的哪些問題?

細加觀察和分析,便能明白“特朗普現象”是必然會發生的事,它反映出美國政治體系和社會中日趨加深的分裂,例如系統性政治衰敗、不斷加大的貧富差距,以及運轉不良的政府。換言之,美國政治中的民粹主義情緒在迅速高漲。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可以說是本次美國總統大選中種種現象的先兆。

特朗普先生是誰?他有何特殊之處?概言之,他和希拉里完全相反。希拉里代表的是自私自利的當權派,是美國社會的“特權者”和“被保護者”。而特朗普,按照他自己在選舉活動中的激烈說法,代表的是劣勢方,是那些“無特權”、“無保障”的美國人民,尤其是“藍領”白人男性。從這一角度來看,“特朗普現象”就不難理解。美國媒體集體創造了一個詞,將特朗普的支持者稱為“憤怒的共和黨人”。部分民調顯示,在一些州的初選中,這一憤怒群體在共和黨選民中的比例超過80%,這是一個多麼令人震驚的數字!

從歷史經驗來看,民主黨如果能拿下80%的非白人和40%的白人選票,就肯定能拿下大選。這部分選民將湧向投票站投票反對特朗普,而剩下的那部分選民,特別是白人男性藍領工人,將很可能站到特朗普身後,因為這部分選民是美國社會中最憤怒的人群。

為何?“憤怒的共和黨人”清晰展現了過去數十年來美國社會的貧富兩極分化。正如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在其《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中用翔實的歷史數據所揭示的,資本相較於勞動力獲得了更多收益,因此在資本主義國家這造成了持續的貧富差距擴大。而這在資本主義體系中已經成為根深蒂固的不可動搖的觀念。統計顯示,1%的收入最高階層控制着美國總財富的40%,而另一些報道展示出的差距更大。

因此,他的多次破產經歷——特朗普先生多次智取華爾街——成了有用工具,幫助他帶頭對抗包括銀行在內的當權派,而這正是普通美國人迫不及待想做的事。而另一方面,希拉里頻繁赴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演講,每場出場費往往高達25萬美元,這對普通人來說的確令人震驚。

大選年不斷高漲的民粹主義情緒明確顯示出,“無特權”、“無保障”者已站起來反抗當權派,他們堅信當權派已不再服務於他們或服務於這個國家。美國社會的兩極分化,如果任由其惡化,將成為美國政治中的一個嚴峻問題。“特朗普現象”所展現的正是美國的分裂,而美國是一個以信奉民有、民享的民主、自由原則為榮的國家。這對今天作為全球最強大國家的美國來說,將產生長遠影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總統大選選戰中移民問題成為核心議題。這一議題在近幾次大選中的確已成為話題,但在這次大選中更具決定性和尖銳性。近期民調顯示,這一議題的受關注程度僅次於恐怖主義威脅,排在第二位。並且,這兩大議題事實上是互相關聯的。兩黨都承認,移民問題既可能成就、也可能毀掉一個候選人。

目前,生活在美國境內的非法移民至少有1200萬,也有估計說可能達2000萬。在部分州,要解決季節性勞動力短缺問題,只能從墨西哥和部分其他拉丁美洲國家輸入臨時勞工。而在大西洋對岸,歐盟及其政治版圖同樣遭遇數十萬來自敘利亞、利比亞和其他中東動亂國家難民的衝擊。歷史終將銘記這一尷尬處境:美國和歐盟成員國發現,它們長久以來信奉的人道主義,以及人們擁有免於匱乏和恐懼的自由的原則,與現實處境發生了令人困惑的矛盾。不管這些人究竟屬於難民還是非法移民,美國和歐洲人民單純地就是不想再要更多了。

移民問題與種族間的緊張關係、普通人的就業機會,以及大城市不斷升高的犯錯率都有着密切關聯,因此在大選年這是不容迴避的問題,並且在這一議題後有着大量選票,尤其是西班牙裔、黑人、穆斯林和亞裔選票。再一次,歐洲經驗值得借鑒。在德國,科隆發生的大規模中東移民騷擾德國年輕女性事件扭轉了公眾意見,令總理默克爾的開放難民政策招致批評。

移民問題在美國大選中佔據如此重要的位置,反映出當“美國例外論”逐漸褪色之際,美國人不得不作出的痛苦和艱難調整。不管怎樣,“特朗普現象”已然存在,任何美國觀察者都必須密切關注最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