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杜蘭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會有「印太戰略」3.0嗎?

2025-04-11

特朗普政府自1月20日上任以來,執政精力聚焦國內改革、終止烏克蘭危機和中東衝突上,對亞太地區的投入似乎不多。到目前為止的主要動作,包括1月22日國務卿魯比奧主持召開“四邊安全對話”(QUAD)外長會,2月特朗普會見日本首相石破茂和印度總理莫迪。最新消息是,3月底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將前往印太司令部和關島美軍基地,並訪問菲律賓、日本。雖然目前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印太戰略”還不清晰明朗,鑒於“印太戰略”為特朗普第一任期所提出,且大國競爭已是美國兩黨共識,“印太戰略”未來大概率會繼續推進。不論是否會出台“印太戰略”3.0版,重塑美國對華優勢、服務“讓美國重新偉大”的核心目標,都將是特朗普政府印太地區政策的出發點和主要訴求。

美國“印太戰略”自2017年特朗普第一任期提出以來,經歷了從理念構想成型到多領域機制構建的發展。特朗普第一任期推出以“自由和開放”為口號的“印太戰略”,主要舉措是外交上優先升級美日、美韓等雙邊同盟,積極拉攏印度,重啟“美日印澳四國安全對話”(QUAD)並升級到外長會;軍事上推進“太平洋威懾倡議”,將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印太司令部,擴大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動,將台灣納入“安全夥伴”框架;經濟上與日本、澳大利亞等盟友推出一系列支持地區基礎設施、能源安全、數字經濟和網絡安全的舉措,如“藍點網絡”計劃、“數字連接與網絡安全夥伴關係”、亞洲能源促增長與發展倡議(EDGE)等。特朗普第一任期“印太戰略”強化了單邊軍事手段,但缺乏整體經濟框架,與盟友關係也齟齬不斷,總體上建樹不多。

拜登政府任內,“印太戰略”進入機制發展期。拜登政府延續特朗普時期的對華競爭戰略,以“塑造中國周邊戰略環境”為目標推進“印太戰略”。2022年2月出台的《印太戰略報告》提出開放、連接、繁榮、安全、韌性五大支柱,並系統闡述美國推進“印太戰略”的五大目標和十項行動計劃。拜登政府通過QUAD、AUKUS、美日韓等小多邊機制強化與盟伴的科技與安全協同,將美國-東盟關係升級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舉行“美國-太平洋島國峰會”積極拓展在南太平洋地區影響力,並推出“印太經濟框架”(IPEF)彌補經濟短板。然而,受制於烏克蘭和中東兩場危機及盟友利益分歧等因素,實際成效“高開低收”。

特朗普重返白宮後,其“印太戰略3.0”將基於“美國優先”理念,投射特朗普本人的政策偏好和行事風格,表現出更多的單邊主義、交易性與不確定性。一是戰略收縮與資源聚焦,即從全球分散到“印太”集中。從特朗普本人和核心決策班子的政策主張和表態看,特朗普將延續“新孤立主義”傾向,減少對歐洲、中東的投入,將資源重新聚焦到“印太”地區,集中力量對付中國。二是盟友關係功利化,轉向“交易式同盟”。特朗普政府在深化與盟伴防務合作的同時,會要求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分擔更多防務成本,“以經濟換安全”。同時,推動美印情報與防務合作深化,在“印太戰略”中發揮支點作用,但印度需購買更多美國軍備,並向美國開放農產品市場。三是奉行“以實力求和平”,優化軍力配置,進一步強化在“印太”地區的軍事部署,包括擴大在關島、菲律賓等基地的前沿存在,部署中程導彈等進攻性武器系統,並加速武裝盟伴和海上東盟國家,增加與地區國家的聯演聯訓。四是經濟脅迫工具化,大搞“美國利益至上”,可能更多將“關稅大棒”揮向亞太國家,重塑地區貿易規則,促進制造業迴流,並要求日、韓、印度和東盟國家降低對華依賴,尋求美國對能源主導權和供應鏈的掌控。

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外交政策將加劇亞太地區形勢的不確定、不穩定。本地區國家一方面可能寄希望於四年後美國回歸多邊主義,採取一定妥協策略,另一方面也將加緊強化自身的戰略自主能力。此外,中國對亞太秩序的引領塑造能力在不斷增強,周邊國家與中國的合作意願也在上升。未來四年,亞太格局將進一步呈現“中美競合”與“地區自主”並行的雙重張力。而亞太國家間的互動合作將更大程度上決定本地區能否避免“新冷戰”陷阱,走向更具包容性的多極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