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塞巴斯蒂安·康丁 中歐顧問/戰略家,香港大學亞洲全球研究院研究員
  • 弗朗茨·傑森 歐盟原駐菲律賓和越南大使,歐盟副主席(北京),歐盟-亞洲關係經濟學家和外交官

特朗普格陵蘭島企圖會否引發大國衝突

2025-01-13

就在小唐納德-特朗普訪問格陵蘭島的同時,唐納德-特朗普談到了格陵蘭島和巴拿馬對美國安全的重要性。

特朗普的格陵蘭島策略標誌着一場“新的大博弈”出現。其中,對北極地區這一巨大島嶼的控制權將是最終的戰略獎賞。正如19世紀爭奪中亞一樣,這場實力爭鬥超越了土地和冰層的範疇,因為誰控制了格陵蘭島,誰就能掌握北極航道、關鍵原材料,並佔據極地軍事優勢——這一地區已經越來越容易到達。隨着天然障礙的消失,格陵蘭島這片不屬於歐盟的丹麥自治領土已經從偏遠的哨站變成21世紀地緣政治勢力的支點。

格陵蘭島是世界最大島嶼,於美歐之間的北極地區,具有戰略意義。其人口只有5.7萬,主要是因紐特人,但由於尚未開發的能源潛力(包括石油、天然氣和關鍵礦產),該島具有巨大的地緣政治優勢。它靠近新興的北極航線,是軍事行動和北極監視活動的樞紐,這進一步放大了其戰略價值。

2019年,時任美國總統的特朗普就提出購買格陵蘭島,並認為“本質上這是一筆大的房地產交易”。此舉引發全球關注。丹麥首相梅特·弗雷澤里克森稱該想法“荒謬”後,特朗普取消了對哥本哈根的國事訪問。他的相關言論,包括一條推文(將一座金色特朗普大廈P在格陵蘭村子裡,並配文“我保證不會對格陵蘭這樣做!”)遭到了廣泛嘲笑。

然而,這些言論凸顯了美國更深層次的戰略焦慮。隨着北極冰蓋的消退,格陵蘭島日益成為地緣政治的焦點,皮圖菲克太空基地(Pituffik Space Base)仍然是美國彈道導彈預警系統和太空監視的關鍵。

特朗普再次提出獲取格陵蘭島,凸顯了美國對中國和俄羅斯在北極地區影響力的擔憂。格陵蘭島自治政府有意和中國合作,特別是在採礦項目上;再加上俄羅斯在該地區加強軍事部署,加劇了美國加深參與該地區事務的緊迫性。與此同時,丹麥政府似乎對特朗普的言論措手不及,弗雷澤里克森努力為這場爭議尋找積極的措辭。

此外,在當前特朗普2.0時代,特朗普打着“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旗號,一個月內多次重申擴張主義野心,目標是吞併格陵蘭島和奪回巴拿馬運河。他第二任期內近乎絕對的權威讓這些主張更有說服力。

在1月7日(就職典禮前幾天)的新聞發佈會上,他沒有排除使用軍事或者經濟壓力來實現目標的可能性。他表示這至關重要, “人們甚至不知道丹麥是否對它(格林蘭島)擁有任何合法權利。如果有,他們應該放棄……我們需要它來保障國家安全” 。在他的社交媒體平台上,他堅持認為 “自由世界需要安全、保障、力量和和平!這是必須達成的協議”。

對於中國來說,美國在格陵蘭島的存在威脅到其“冰上絲綢之路”計劃,以及其在關鍵原材料方面的主導地位——這些原材料對於先進技術的發展至關重要。此外,北極氣候變暖可能縮短亞洲與歐洲貿易的運輸時間,所以對該地區的控制權變得越來越重要。

因此,可能出現三種情況。

首先,美國採取外交手段,為格陵蘭提供財政激勵、發展方案和自治保障。問題在於如何說服格陵蘭人,讓他們相信與美國的融合能夠帶來長期利益;同時,還要克服丹麥源於歷史、民族自豪感和因戰略擔憂產生的抵制。此舉將限制中國獲取關鍵礦產資源,限制其在極地地區的擴張,可能促使中國深化與其他北極國家(尤其是俄羅斯)的夥伴關係。

其次,美國可以通過增加投資和直接援助來施加經濟或地緣政治壓力,從而迫使格陵蘭與丹麥分離。華盛頓還可能對哥本哈根施加政治壓力,在北極理事會上以集體安全的名義,表示格陵蘭島政府與美國的結盟對北約和北極安全至關重要,從而削弱丹麥對該地區的管控能力。雖然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中國擴大影響力的方法,但可能疏遠歐洲盟友,促使中國加強與當地政府的經濟接觸並動員外交反對力量,將美國視為破壞穩定的因素。

最激進的設想,是美國在沒有正式收購的情況下,完全繞過丹麥,實際控制格陵蘭的戰略資源或軍事基礎設施;美國甚至可能發出威脅,表示如果哥本哈根拒絕服從美國的命令,將對其施加經濟壓力。

這並非史無前例。美國歷史上一直以保護地區穩定為幌子,為其干涉主義政策辯護。雖然正統的門羅主義旨在防止歐洲干涉美洲,但“羅斯福推論”擴大了這一主義的範圍,使得美國干涉西半球事務合法化,以維護穩定或者捍衛其利益。這段歷史表明,美國向格陵蘭島施加壓力,不僅僅是一種領土擴大的野心,也是保護其勢力範圍的全面戰略方針的內容之一。

然而,這可能引發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尤其是歐盟,因為歐盟肩負着法律義務,對任何針對丹麥的敵對行為或者制裁作出回應。因此,歐盟反脅迫工具擁有意想不到的重要意義。然而,2025 年 1 月的最新事態表明,歐盟委員會對此類威脅的回應既暴露出自身的軟弱,也暴露出其缺乏明確的戰略,儘管它在並不直接影響歐洲的問題上不斷指責中國。

另一個問題是中國。中國可能會從三個方面解讀美國對格陵蘭島施加的壓力:這是龐大地緣政治遏制戰略的一部分,是對中國不斷擴大的全球影響力的挑戰,是限制中國在南海等地區目標的先例。因此,在堅持不干涉原則的同時,中國可能權衡美國行動的戰略影響,將其視為爭奪全球主導地位的鬥爭之一。

作為回應,中國排除了不作為的可能性,可能採取兩種方法。首先,它可能採取強硬的反制措施,例如加強和俄羅斯的軍事和經濟夥伴關係,同時通過援助和投資,培養格陵蘭島當地的抵抗力量。對於美國的重要盟友丹麥來說,這種趨勢是一種非常棘手和不穩定的境況。

中國採取更加強硬立場的可能性較小,但仍值得考慮。儘管中國可能按照其不干涉政策,在官方層面上將格陵蘭島視為丹麥的內部問題,但它可能難以忽視美國對該地區施加的壓力。如果中國提出更優越的經濟提議作為反擊,將引發嚴重的地緣政治對抗。丹麥可能拒絕這樣的提議,以維護西方聯盟;但是,如果中國承諾大規模建設基礎設施並尊重其主權,格陵蘭島的回應可能會更加微妙。

美國可能認為,中國與格陵蘭島尋求替代解決方案的任何行動,都會直接威脅到自己的國家安全和北極霸權。華盛頓將使用一切可用手段來阻止這些行動,包括制裁和擴大軍事部署。中國也將面臨聲譽風險,因為類似行動可能被視為新殖民主義,特別是如果它無視當地居民的意願或者破壞丹麥主權的話。此外,中國屆時將難以捍衛其在涉藏、涉疆和涉台等敏感問題上的立場,在這些地區,中國對於獨立運動時刻保持着警惕。

然而,這種誘惑很難抵擋。中國的強勢參與,將標誌着超越北極地緣政治的歷史性轉變,挑戰西方主導地位,並可能改變北極理事會的權力格局。俄羅斯一開始可能歡迎這種變化,但對中國不斷擴大的影響力會日益變得警惕。

無論結果如何,這些情況都表明格陵蘭島已成為中美競爭的關鍵爆發點。這場競爭圍繞着北極的戰略資源、航道和軍事定位展開,迫使超級大國挑戰國際規範以追求主導地位,進而將使得該地區成為爭議日益激烈的地緣政治舞台。

特朗普在格陵蘭島問題上不斷施壓,可能形成他的“北極樞紐”戰略。這與奧巴馬的“重返亞洲”戰略相對應,但重點是在北極地區。對於那些懷疑特朗普外交政策願景的人來說,他試圖重新定義“羅斯福推論”並為其披上保護主義、孤立主義和民族主義外衣的做法提供了明確的反駁證據。如果他成功了,甚至可能贏得“特朗普推論”的稱號。他的做法絕不愚蠢,反而說明他“大型房地產交易”言論背後有精心策劃的地緣政治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