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韓立群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

為何俄烏、巴以衝突尚未走向全面戰爭

2024-09-04
韓立群.jpg

一位英國評論員最近寫到:“以色列暗殺哈馬斯領導人後,全世界都在等待伊朗的報復。”在一些人看來,偷襲、報復、擴大衝突才是合理邏輯,但一段時間過去了,伊朗並沒有採取行動。這正是當前國際衝突的特點,沒有國家會輕易升級對抗。

俄烏衝突爆發到現在,仍保持基本可控,烏克蘭進攻俄羅斯本土並未引發更大規模的全面戰爭。以色列深入伊朗刺殺哈馬斯領導人,也未引發中東更大範圍戰爭。這兩場衝突的烈度其實都很高,從涉及的國家數量、經濟規模和持續時間上看,可以說是“准世界大戰”。為什麼這些衝突迄今沒有擴大並引發更大範圍的戰爭呢?

從直接原因看,涉事方都有自己的考慮和局限,擴大戰爭未必對自己有利。並且,這些衝突不是在勢均力敵的兩方之間展開的,其中一方具有相對控局能力,外部力量也在持續施壓並儘力管控,這些都降低了衝突的不確定性。

從間接和更深層原因看,還有以下幾個:

一是不具備發動大規模戰爭的經濟條件。歷史上看,發動戰爭可能是因為經濟崩潰,需要通過戰爭打破僵局、轉移矛盾,也可能是兵強馬壯,藉助戰爭開疆拓土,還可能是被迫還擊。當前大多數國家經濟狀況不佳,但還沒有差到徹底崩潰的程度。新一輪巴以衝突發生後,美國金援有限,在支持以色列還是烏克蘭上很是為難。德國經濟低迷,歐洲持續支持烏克蘭的能力和意願都在下降。俄羅斯戰時經濟運轉不錯,但能否支持更大規模的戰爭也是未知數。

二是長期和平下的社會和政治體系本能抗拒衝突擴大和戰爭所帶來的震蕩,這約束了決策者的行為。以色列兵員以預備役為主,他們有工作有家庭,有些人早上拿槍戰鬥,中午開視頻會討論投資,牽掛着後方的生意和家人,一些人為此拒絕繼續服兵役。兵員不足和經濟萎縮牽制了內塔尼亞胡政府發動全面戰爭。烏克蘭突襲庫爾斯克,歐洲官員的第一關切可能不是前線戰況,而是金價、股價和房價。即便是在外四處插手的美國,國內反戰聲音也常年保持高漲,無怪特朗普說要“一個電話結束俄烏衝突”。

三是現代戰爭的回報既不豐厚也不確定。一個多世紀前,打一場勝仗或許可以得到領土、人口、資源以及國際權力、地區權力,也能贏得國內尊重。但在當今時代,戰爭所帶來的更多是消耗,在缺乏基本道義的前提下,打贏也很難得到額外的領土、人口、資源,國內政治還可能變天。或許一場勝仗能換來更安全的外部環境,但無法預測這種改善能持續多久。新世紀以來美國發動的幾場戰爭,其混亂結局全球都看到了,沒有人想重蹈覆轍。

四是信息更加透明,有助於避免決策者被輿論牽制。不透明、不對稱的信息會加大偶發事件的危害,引發更大危機。但在當今時代,信息技術壓縮了時空,因為誤解導致衝突的可能在降低。7月13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巴特勒市共和黨集會現場的觀眾和哈馬斯地道里的游擊隊員,幾乎可以同時看到子彈擦過特朗普的耳朵。伊朗前總統飛機失事後,伊朗人看到現場照片的時間不會比英國一個普通網民早多少。信息透明也帶來信息爆炸,決策者不會基於簡單信息採取行動,而是希望掌握更加全面的信息,這也為避免衝突擴大、採取協調溝通爭取了時間。

五是經濟全球化塑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聯繫,大多數國家難以承受市場徹底割裂所帶來的經濟後果。美歐對俄進行空前的全面制裁,但仍默許俄羅斯的油氣流向世界市場,仍從俄羅斯購買濃縮鈾、鈦金屬和其他關鍵礦產等產品。美國不需要直接購買俄羅斯油氣,但無法承受俄羅斯突然徹底退出所導致的世界油氣市場崩潰。歐盟決定結束對俄油氣依賴,也需要一個退出過程,在此期間不得不繼續交易。即便是衝突中的烏克蘭,也沒有直接炸毀過境的俄油氣管道。

六是國際社會危機管理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危機的惡化。國際組織、國際機制、地區機制儘管飽受詬病,但仍然在管控危機中發揮了一定作用。國際社會可以通過聯合國安理會向以色列持續施壓,美俄、歐俄之間始終保持溝通,歐盟的集體決策、大國間的戰略穩定機制、相關地區安全組織都在持續發揮作用。同時,主要國家在經歷兩次大戰、冷戰和一系列國際國內危機之後,面對具有歷史相似性的現實衝突時,也有更加豐富的經驗和手段予以應對。

衝突的走勢是無法預測的,不排除明天就會突然擴大,但當前局勢至少可以給我們兩個啟示:一是相比擴大化,衝突更有可能長期化,所以衝突雙方不會因為擔心衝突擴大而過早妥協讓步;二是保持足夠的軍事威懾和可控的局部高壓與接觸,仍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