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肖斌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

提升安全合作水平是普京訪華戰略目標

2024-05-14
640.jpg

俄羅斯總統普京將於5月中旬前後訪華。中國是普京新總統任期內首個出訪大國,這彰顯了普京對中俄關係的重視。與以往不同的是,普京此訪是在中俄建交75周年之際,而提升中俄安全合作水平則是普京訪華的戰略目標。

反擊“集體西方”

作為經歷過蘇聯解體的政治人物,普京對俄羅斯的安全問題有着非常敏銳的認識,並採取了極具進攻性的行動。在2024年2月29日發佈的總統國情咨文中,普京提出構建歐亞新安全框架的設想。他表示,俄羅斯願意與各國對話,打造歐亞大陸平等的、不可分割的新安全框架。普京認為,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俄羅斯,那麼就不可能有持久的世界秩序。

建立歐亞新安全框架是為了回應“集體西方”對俄羅斯的遏制。俄羅斯給出的原因非常直接。一是,基於平等的、不可分割的歐洲安全體系已不復存在。北約和歐安組織已被“集體西方”操控,歐亞地區已經形成不對稱的兩極,一極是北約,另一極是俄羅斯。二是,通過創建新安全框架尋求戰略平衡,並威懾“集體西方”。

俄羅斯眼中的歐亞新安全框架包括以下原則:

第一,該框架是一個多邊合作機制,但不一定是類似於北約的軍事聯盟;

第二,該框架涵蓋多維度的安全領域,涉及軍事、數字信息、金融安全等;

第三,該框架應利用好上合組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等現有機構和組織的潛力;

第四,該框架的功能及定位是針對潛在的威脅。由此看,俄羅斯提出的歐亞新安全框架更像是建立“准聯盟”,是為中國量身定製的安全合作模式。

以“准聯盟”應對“雙重遏制”的風險

“雙重遏制”的提法在1994年2月首次被美國官方正式用於其中東政策。而普京的“雙重遏制”是指“集體西方”對俄羅斯和中國具有侵略性的遏制戰略。儘管“准聯盟”的確能對“雙重遏制”形成一定戰略威懾,但在烏克蘭戰爭背景下,加入俄羅斯“准聯盟”是有風險的,因為各國面臨共同威脅的程度不同,“准聯盟”框架內的國家通常會考慮合作風險和收益是否匹配。此外,共同威脅是動態變化的,會隨着國際體系和國家對外政策的變化發生轉化,因此國家在“准聯盟”關係中很難預期合作夥伴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多大風險,而當自己面臨真正風險時,國家也會考慮合作夥伴是會拋棄自己還是會給予無私的支持。

比較俄羅斯的國際實踐可以發現,俄羅斯對其盟國的政策是不同的。俄羅斯積極介入平息2022年哈薩克斯坦騷亂事件,因為它可以在沒有損失的情況下提高自己在後蘇聯空間的地位。但對2022年12月以後的納卡衝突,處於戰爭中的俄羅斯卻沒有向盟國亞美尼亞伸出援手,致使亞美尼亞與俄羅斯的聯盟關係出現重大破裂。因此,在烏克蘭戰爭進入長期化的狀態下,俄羅斯用“准聯盟”回應“雙重遏制”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其他國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俄羅斯的風險,但俄羅斯無力共擔其他國家的風險。

“五個始終”錨定中俄關係

在國際體系無法約束霸權主義、單邊主義和冷戰思維的前提下,加強中俄戰略協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縱橫捭闔並非無條件之舉。在發展中俄關係上,中國一直在調整自己的外交政策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國際秩序。為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中俄關係,中國強調用“五個始終”發展中俄關係,即始終遵循元首外交的戰略引領,始終堅持“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原則,始終在大是大非面前堅守正道,始終在合作中追求普惠共贏,始終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可見,中國願意就俄羅斯提出的歐亞新安全框架進行戰略磋商,但未來的安全合作框架被錨定在“五個始終”之內。而“五個始終”也確立了新時代中國發展中俄關係的基本主張,那就是不僅要符合中俄兩國互利共贏的需要,更要符合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勇於鬥爭、善於鬥爭”是一個積極的外交策略。從喬治·凱南“長電報”以來的大國關係史可以看出,遏制戰略解決不了國家間的分歧,只能暫時解決誰更強大的問題。而一味爭霸的蘇聯是自己打敗了自己。國家在競爭中只有把握好鬥爭節奏,才能避免因競爭升級而導致的巨大戰略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