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董一凡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中德可攜手提升中歐關係韌性

2024-04-24
董一凡.jpg

4月16-18日,德國總理朔爾茨開啟任內第二次訪華之旅。訪問諸多細節透露了他對中德關係的高度重視,以及雙方合作的緊密程度:訪問時長為其任內外訪之最;在重慶、上海、北京對華展開廣泛接觸;是首位訪問重慶的德國總理。中方也以超高規格接待,習近平主席在雙邊會談後與朔爾茨散步,共賞釣魚台春色,在輕鬆交流中共話治國理政等問題。可以說,此次訪問對中德雙方運籌大國關係和外部環境具有重大意義。

中文圖片V38.jpg
請點擊閱讀最新一期中美聚焦文摘

在國際地緣政治格局動蕩背景下,中德對於時代走向的共識,構成了兩國關係逐漸超越單純經濟互利的基礎。中國對於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動蕩變革期”的戰略判斷,與朔爾茨兩年前提出的“時代轉折”概念不謀而合,而今年慕安會提出的世界發展“多輸”前景,則體現了德國和歐洲戰略界對於地緣政治衝突擴散、國際政治經濟競爭加劇的擔憂。這又何嘗不是中德、中歐所共同面臨的“驚濤駭浪”呢?在當今世界風險挑戰疊加、新舊治理問題層出不窮的背景下,中德作為全球第二、第三大經濟體,無論從雙方的利益還是從對全球和平發展的責任出發,兩國在合作中超越經濟互利和雙邊範疇,攜手為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是雙方必然的務實選擇。

對朔爾茨總理來說,德國和歐洲正遭遇內外衝擊,他領導的三黨聯合政府在內政外交方面分歧加劇,因此,無論是想持續樹立總理府對外交政策的掌控和權威,還是要破解歐洲內外普遍看空德國綜合實力和領導力的不利局面,強化中德互利合作、以中德領導人政治引領帶動中歐關係戰略性提升,都不失為理性務實的選擇。事實上,此次中德雙方在伊朗和以色列衝突加劇、中東面臨危局背景下就巴以問題和烏克蘭危機提出“中德共識”,就說明雙方有意把勸和促談、減少衝突外溢影響等共同關切從外交辭令轉化為努力的方向。這將為中國和歐盟就兩大衝突採取共同行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並逐步修復第三方因素給中歐互信帶來的損害。

在經貿領域,中德雙方也以更加理性務實的方式應對市場競爭和歐方所謂的“風險”。歐盟提出“去風險”概念,而在中國政府和企業看來,恰恰是歐盟某些機構在不斷給中歐經貿關係製造風險。比如,歐盟委員會接連對中國產電動汽車以及中國企業參與歐盟光伏、風電項目招標啟動反補貼調查,中國商務部稱之為揮舞保護主義大棒的“雙標主義”。德國政府雖然在去年發佈的《中國戰略》中接納了“去風險”概念,也意識到電動汽車發展浪潮給以內燃機技術見長的德國車企帶來挑戰,但德國仍然強調應公平競爭和以競爭促進步。朔爾茨總理也在多個場合提及保護主義無法帶來競爭力。此次朔爾茨總理的訪問,恰恰體現了德國經濟界主流深化中德合作、促進利益融合的理念,不僅多位跨國集團掌門人跟隨出訪,“專機一座難求”,且朔爾茨總理在重慶、上海均視察了中德教育科研合作項目和綠色產業合資企業,給雙方合作注入強大信心與動力。朔爾茨總理還開通Tiktok賬號,點贊中方免簽政策促進人員交流的成效,體現了其對加強人文等各領域交流的支持。

展望未來,中德合作在扮演中歐關係“穩定器”的同時,也需警惕可能存在的不確定因素。比如,德國和歐洲政壇的大西洋主義者仍在發揮負面作用,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今年訪美期間就高呼“德國在必要情況下仍將選擇美國”。同時,美國和歐盟的“大選年”也意味着涉華議程被泛政治化、泛意識形態炒作的風險增大。不過,隨着美國出現“特朗普回歸”的趨勢,曾在特朗普第一任期被廣泛抨擊和針對的德國,是否應當考慮加強中德、中歐各領域合作的韌性,以緩解經貿、氣變、中東局勢等方面的“特朗普衝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