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黃境 觀瀾綜合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中歐峰會的務虛與務實

2023-12-15

12月7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在北京分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總理李強舉行會晤。這是中歐領導人疫情三年後首次舉行的線下年度峰會。

此前,美歐、中俄、中美領導人已於9、10、11月舉行了會晤。在中歐峰會的前一天,七國集團(G7)舉行了線上峰會。美歐峰會和G7峰會聲明中皆有大段涉及中國。

此次中歐峰會召開於兩個國際大勢之下。其一,去年初爆發的俄烏衝突激活了中美歐俄四邊互動,中國在衝突一周年之際提出“和平倡議”後,歐洲對華觀感有所改善。其二,中美首腦舊金山會晤後,整個西方都尋求對華務實接觸。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習拜會次日發表對華政策重要講話,強調中歐關係“將成為我們未來繁榮和安全的決定性因素”。

在動蕩世界中重新錨定中歐關係是中歐雙方的共同想法,但中國務虛,歐洲務實。中方的首要關切是樹立中歐間的“正確認知”。從峰會前後看,中方提供了三個選項。

一是“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這是20年前中歐在美國單方面出兵伊拉克背景下建立的,當時中國的“多極化”與歐洲的“多邊主義”一拍即合。本月初王毅外長在京集體會見歐洲駐華使節時,強調今年是中歐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20周年,並表示中國視歐洲為“重要一極”,“中歐選擇對話合作,陣營對抗就不會形成”。上月底第十一屆中歐論壇及第十六輪中歐外交政策磋商期間,中方也強調了這一點。

二是“三個兩大”。

這是十年前習主席對中歐關係提出的定位,後為歐方接受,翌年被寫入中歐《關於深化互利共贏的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同年的《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中也寫入“三個兩大”,迄今仍指導中國對歐政策。習主席在峰會上重提此定位,表示中歐是“推動多極化的兩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兩大市場、倡導多樣性的兩大文明”,強調雙方要“一心一意發展關係,不能因為制度不同就視彼此為對手,不能因為出現競爭就減少合作,不能因為存在分歧就進行對抗”。這顯然與歐盟2019年後對華的“夥伴、競爭者、制度性對手”三重定位針鋒相對。

三是“四性”。

這由李強總理在峰會上首次提出。他表示,願同歐方一道“堅持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正確定位”,進一步提升中歐關係的“穩定性、建設性、互惠性、全球性”。

會談結果是,“雙方同意保持中歐關係戰略穩定。歐方重申致力於發展建設性、穩定的中歐關係”。

歐方對此次峰會的定位是“選擇”,並強調“在討論之後有必要取得切實進展”。歐方最關切的問題有二。一為俄烏衝突,對華主要訴求是“不援俄”及“參與和談”。二為經貿摩擦,對華訴求為“對等互惠”及“去風險”。

峰會未發佈共同聲明,也未召開聯合新聞發佈會。但這不等於沒有成果。比如,人文交流成為中歐合作的突破口,在中方近日主動對歐洲五國免簽之後,雙方在峰會上同意明年重啟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經貿合作雖然更困難些,但中歐近月密集舉行高層對話,已有鋪墊。歐方關於峰會的聲明中特別提及中歐在金融監管、化妝品、出口管制以及葡萄酒方面成立的工作組。中方在9月舉行的第二次中歐數字領域高層對話中主動提出放開跨境數據流動,雖未正式落地,但在峰會上仍受歐方讚賞。此外,中歐雙方支持雙邊碳排放交易體系諒解備忘錄延期,這也是一個跨越經貿和全球治理領域的成果。最後,歐盟不久或出台第12輪對俄制裁,觀察家們將不難從制裁名單上中國企業的數目中窺見歐方對此次峰會的評估。

和中美峰會一樣,中歐峰會本身自有其意義。歐方稱此峰會“表明歐盟與中國接觸的承諾”。“接觸”在西方對華政策中有特殊意義,其反義詞是“遏制”。這表明歐洲不願顛覆過去30年的對華政策。

20年前中歐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前提是雙方對國際秩序有共同看法,這是當下所缺少的。但中歐經貿上相互依賴、戰略上相互需求的局面並沒有本質改變。而中歐在經貿和地緣問題上的選擇性攻防,顯示出國際秩序的轉型仍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