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中美對話將給全球帶來寬慰

2023-07-15
sajiade.jpg

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對北京進行為期兩天的訪問後出現了積極信號,表明中美兩國將繼續進行雙邊對話,努力緩解緊張局勢。中美關係正處於歷史最低點,所以哪怕一絲抵制衝突的跡象,在全球範圍內都受到歡迎。

特朗普擔任總統期間,中美關係一落千丈,此後持續下滑。首先,美國對部分中國產品加征關稅,中國則針鋒相對地進行報復。但近幾個月以來,它們的爭執已經超出打嘴仗、貿易、制裁或半導體供應的範圍,危險地延伸到安全和戰略問題。

如今這是一場針對地區國家和其他國家政策的影響力爭奪戰。亞太國家夾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不想被迫在它們之間做選擇。

目前,中美之間最有可能發生衝突的地方是台灣。美國儘管口頭上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但仍繼續向台灣提供武器,使其能夠保持獨立於北京的自治地位。

對於中國來說,在台灣問題上沒有妥協的空間。布林肯會見中國最高外交官王毅之後,中方發表聲明,重申“在台灣問題上,中國沒有任何妥協讓步的餘地”。聲明要求美國必須“尊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明確反對“台獨”。外交部長秦剛在與布林肯長達七個多小時的會談里,同樣強調了台灣問題。這都不斷凸顯對台政策的分歧是雙方摩擦的核心問題。

在對外交往方面,中美兩國正實施截然不同的策略。美國主要側重於建立軍事聯盟,如Quad(四方聯盟:美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和AUKUS(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後者計劃向該地區引入核技術。此外,中國領導人越來越擔心華盛頓最近與菲律賓達成的允許增加軍事基地的軍事協議,以及美國試圖推動日本和韓國發揮更加活躍的軍事作用。這些行動發生後,中國多次宣稱,如果單方面改變台灣現狀,中國將發動戰爭。隨着該地區駐軍和軍事活動的增加,發生誤判或者意外軍事事件的風險成倍增加。

相比之下,中國走的是拓展經濟交流的道路。我們看到,中國正在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歷史上最大的貿易協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已經啟動,北京還正式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退出了該協定。此外,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中國與金磚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共同倡議設立的。相反,負債纍纍的美國缺乏經濟交往的決心和能力。

美國政治制度呈現兩極分化,這也對尋求與中國的和解構成了重大挑戰。隨着大選年的臨近,共和黨領導層發起攻擊,指責拜登總統對中國採取綏靖政策,而國務卿布林肯訪華只是為了保持溝通渠道暢通。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項目負責人邦妮·格拉澤表示,根據民調結果,共和黨持續的尖刻批評可能促使拜登政府“表明他可以對抗習近平,而不是與他合作”。

布林肯為期兩天的訪問似乎穩定了兩國之間的激烈競爭,但沒有跡象表明它們在任何存在分歧的領域取得突破。雙方都表示希望減少摩擦,但拒絕在戰略評價上做出讓步。目前看來,這只是暫時的關係解凍。

隨着中國逐漸成熟成為經濟強國,同時在軍事方面取得巨大進步,美國開始相信,中國的崛起讓自己付出世界主導地位被削弱的代價。因此,美國認為,在中國可能構成的威脅加劇之前,必須遏制中國的發展目標。反過來,前歐盟貿易委員彼得·曼德爾森表示,中國認為“美國對中國的反感源於保護其全球霸主地位的願望”。同時,他認為,歐洲憑藉和美國的關係以及“對中國的理解,可以在打破僵局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歐洲更加明確和獨立的立場,將有助於遏制美國在太平洋及其他地區的計劃。

美國對中國的反感,在最近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上再次表現出來。此次對話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防和安全領域領導人。今年是此次對話的第20個年頭,我們看到“攻擊中國”的活動,與我前幾年在這些對話上看到的相同。第一位發言者是美國國防部長,他對中國提出了一系列指控,試圖引導討論方向。對話的最後一天,中國首席代表做出回應,對美國提出反指控。《外交政策》雜誌的執行主編拉維·阿加瓦爾說:“他們各說各的,而不是交談。”

儘管中美競爭仍將存在,但美國在言行上都應遵循“一個中國”的政策。更重要的是,華盛頓可以提出一項“大妥協”:讓北京和台北處理台灣問題,以換取美國和南海其他國家獲得不受阻礙的民用航行自由。然後,中國可以照顧南海地區其他權利主張國的部分利益,阻止它們尋求美國在該地區部署軍力。歸根結底,中美尋求妥協、避免衝突,最符合全球安全和全人類的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