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孫成昊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G7廣島峰會對華釋放了何種信號?

2023-05-25
640.jpg

在美國對華髮起戰略競爭以及烏克蘭危機的雙重背景下,針對中國和俄羅斯議題構建何種新敘事、擬定何種新策略,不可避免地成為外界對今年G7廣島峰會關注的焦點。

在涉華議題上,G7峰會似乎釋放了矛盾的信號。一方面,峰會公報採取了一種防禦性而非進攻性的敘事,強調仍準備與中國建立建設性的、穩定的關係,認識到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及其經濟規模,澄清並不追求對華經濟脫鉤政策,也承認有必要在全球性挑戰和共同利益領域與中國進行合作。另一方面,公報仍試圖在台海、東海、南海、涉港、涉疆、涉藏等問題和中國核力量方面挑釁中方,表示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並以所謂的“經濟脅迫”影射中國,這些表述也引發了中方的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這種看似矛盾的說法並不奇怪,它既折射出美國領導下的西方集團正日益精細化對華競爭的策略手段,也體現出部分理性思維在對華競爭中的短暫回歸。“短期緩和、長期競爭”可能是下一階段美國和部分西方國家的對華政策走向。

中文圖片V36.jpg
請點擊閱讀最新一期中美聚焦文摘

從G7峰會達成的公報可以看出,拜登政府仍然希望將西方核心小集團納入對華戰略競爭軌道,但也不得不考慮其他國家與中國利益交織的現實。G7公報在涉華議題語言上的兩面性表明,美國和盟友既了解與中國加強經濟接觸的“風險”,也意識到對華完全脫鉤、切斷經濟聯繫是不現實的政策選項。

在經濟領域,美國鼓動其他各方追求貿易來源的多元化,強調需要加強供應鏈穩定性,並迎合歐洲方面倡導的“去風險化”,以此取代更具挑釁性的“脫鉤”說法。在對華投資方面,G7的分歧更為明顯,美國呼籲有針對性地控制對華投資,而考慮到對本國經濟的潛在影響,德國、法國、日本對此更為謹慎。

為實現既不與中國脫鉤,又要與中國競爭的矛盾目標,美國主導下的G7也在同盟內外採取一系列新舉措。就同盟內部而言,G7已成為美國協調其他盟友涉華政策的新機制、新平台,希望能夠在涉及經貿、科技等關鍵領域儘快達成共識,以加強同盟對華競爭的凝聚力。

就同盟外部來看,G7希望以更靈活的方式吸納更多新興經濟體,擴大對華競爭隊伍,包括通過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氣候變化等領域支持南方國家,削弱中國在新興經濟體中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例如,印度成為拉攏的重點對象,這一方面由於印度在美國推動的印太戰略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因為印度仍具備較大的經濟潛力,可以通過消費、投資和貿易三大領域推動全球經濟增長,同時也因烏克蘭危機影響而成為歐洲能源的過境國。

有意思的是,G7峰會公報中部分涉華表述的回調與當前拜登政府不斷釋放對華緩和的表態相吻合,中美關係能否在未來迎來一定的轉圜機遇也將決定G7對華態度的走向。近期,美方多位高官發出類似信號,表示希望加強與中方接觸、不謀求對華經濟脫鉤,並為台海可能出現的衝突前景降溫。

美方急於“踩剎車”的表現並不意味着對華戰略競爭將出現根本性逆轉,而是在內外因素推動下的一種階段性調整。從美國國內看,拜登政府在中美關係上面臨一定的機遇窗口,但這個窗口時間不會太長。隨着美國即將進入2024年大選周期,拜登在國內的地位將更加脆弱,任何尋求對華緩和的政策都可能成為共和黨攻擊的靶子。如果不在今年做些什麼,拜登政府在明年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國內政治環境。

從國際環境看,美國既認識到對華快速脫鉤難以實現,也感受到第三方帶來的壓力。在經歷了多輪較量後,拜登政府意識到美國嚴重誤判了對華競爭的代價和走向,對華經貿和科技施壓將產生嚴重且不可逆的外溢效應,導致更加脆弱的全球供應鏈,損害美國及其盟伴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來自歐洲等重要第三方的壓力促使美國必須重新校準對華競爭策略。中歐經貿關係近期迅速升溫,合作領域涉及航空等高端製造業、電池工廠等新能源產業以及港口等基建工程。歐洲方面一直以來反對採取對華“脫鉤”政策,其使用的更加溫和的“去風險化”表述逐漸被美方採納。比前任更重視“大西洋主義”的拜登對歐洲方面的態度敏感度更高,也認為簡單套用“冷戰”模式的對華競爭並不能更有效地團結盟友。

G7廣島峰會並不代表美國或者西方核心集團對華政策站在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而更像是美國主導下的對華競爭進入了另一個階段。因此,美國的核心訴求沒有改變,仍然謀求“競贏”中國,但它也看到了此前對華競爭策略並不奏效,需要調整。這種調整的結果充滿不確定性,但確定的是,留給拜登政府的時間不多了。